【摘 要】
:
目的: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致死率较高,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上皮间质转化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但TAM与胃癌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文主要探讨TAM对胃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可能调控机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致死率较高,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上皮间质转化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但TAM与胃癌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文主要探讨TAM对胃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可能调控机制,为改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与研究方向。方法:1.佛波酯(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PMA)和IL-4/IL-13将THP-1细胞诱导成为TAM,Real-time qPCR检测CD206、FN1、CCL22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检测TAM表面分子CD163、CD206的表达。2.收集TAM上清培养液制成条件培养基处理HGC-27、NCI-N87细胞,MTT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测定细胞的迁移能力。葡萄糖测定试剂盒和乳酸(LD)测定盒检测经TAM上清处理后的糖酵解水平变化。Western blot分析细胞生物学行为相关蛋白的表达及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3.分别给予ERK和PI3K/mTOR通路阻断剂后再用TAM上清继续处理胃癌细胞,观察其增殖、迁移、糖酵解水平的变化。结果:1.TAM的诱导分化Real-time qPCR结果显示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206、CCL22、FN1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经PMA和IL-4/IL-13处理后的THP-1细胞中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记物CD206、CD163与PMA处理组明显增加。2.TAM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糖酵解及信号通路的影响。MTT法检测经TAM上清处理的HGC-27、NCI-N87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高(P<0.05)。细胞划痕实验和Western blot数据表明,TAM上清处理的HGC-27和NCI-N87细胞的迁移率明显上调(P<0.05)。TAM上清刺激的HGC-27和NCI-N87细胞葡萄糖摄取量和乳酸产生量明显增加(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胃癌细胞中p-ERK、p-AKT和p-mTOR表达水平增高(P<0.05),提示TAM可激活ERK及PI3K/mTOR信号通路。3.ERK和PI3K/mTOR信号通路调控TAM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采用ERK通路阻断剂(PD98059)预处理后,TAM对HGC-27、NCI-N87细胞增殖活力、迁移率的促进作用明显下降。而且,PI3K/mTOR双重阻断剂(BEZ235)也可明显降低TAM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糖酵解水平的促进作用(P<0.05)。结论:1.TAM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增加胃癌细胞糖酵解水平。2.TAM可通过调节ERK和PI3K/mTOR信号通路影响胃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3.TAM通过上调PI3K/mTOR信号通路调节胃癌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记录全麻患者手术结束前最后10min内SPI值的变化以及病人术后疼痛的VAS评分,分析手术体积描计指数预测肿瘤患者术后疼痛的准确性,为临床术后疼痛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择期七氟醚—瑞芬太尼全身麻醉下行腹部肿瘤切除术患者72例,年龄18~75岁,ASA分级为I或II级,NYHA分级I~II级,BMI 18~30kg/m2。患者入室后,常规铺设温毯进行保温,建立上肢静脉通路,氧流量4~5L
目的:食管癌仍然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其中最为常见的病理学类型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食管癌发病隐匿且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这导致大多数的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已经处于疾病的晚期,并且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仅30%左右。因此,有效识别食管癌发病风险因素和预后标志物,让患者得以早诊早治,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T细胞免
目的:据国家癌症中心2015年报道,结直肠癌是我国第三大常发肿瘤,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低牛奶饮食作为结直肠癌的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在2017年占中国总结直肠癌疾病负担的17.1%。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归因于低牛奶饮食的结直肠癌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探讨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其趋势的影响,从而为中国结直肠癌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从全球疾病负担2017数据库中选取我国25-
目的:研究Circ-SIRT1在结直肠癌病人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正常癌旁组织中的差异。将Circ-SIRT1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液中的表达水平与健康人群进行比较,就其临床意义进行探究,以期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在人结肠正常上皮细胞和结直肠癌细胞中检测circ-S IRT1的表达,探究其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1.Trizol法提取50例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癌旁组织以及其血浆中的总RN
目的:TNF-α依赖炎症反应诱导肺组织炎症微环境在肺腺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我们最近研究发现TNF-α依赖炎症反应可能通过CXCR2调控肺泡上皮细胞(alveolar type II,AT-II)表达MHC-II,在炎症诱导肺腺癌发生中发挥作用。CXC受体2(CXCR2)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是7个CXCR家族中结合趋化因子最多的受体,其配体为CXCL1和CXCL2等炎症趋化因子,参与骨髓来源单核
第一部分circWWC3对乳腺癌细胞中IL-4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circWWC3对乳腺癌细胞IL-4表达的影响。方法:1.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敲低circWWC3后,使用高通量芯片技术筛选出影响细胞通路的关键基因。2.采用qRT-PCR技术检测过表达或敲低circWWC3后乳腺癌细胞中IL-4的表达变化。3.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过表达或敲低circWWC3后乳腺癌细
第一部分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肝细胞癌进展及预后相关基因目的:肝癌是世界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所有原发性肝癌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重要的类型,占75%-80%。尽管各种治疗手段不断出现,但肝癌的5年生存率仍然非常低。因此,迫切需要更好地阐明肝癌的分子机制及新的关键靶点,以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本部分研究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单药、CAG方案及两者联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20年6月期间,河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住院的66例初治老年AML患者,其中24例应用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D-CAG组),22例应用CAG方案治疗(CAG组),20例应用地西他滨单药(DAC组),对患者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D-CAG组男15例,女9例,中位发病年
目的:ETV4为ETS转录因子家族中PEA3亚家族的成员之一,调控诸多基因表达,参与胚胎肺发育、肿瘤发生发展以及糖尿病等过程。课题组前期结果表明,ETV4作为重要癌基因,其高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进展及不良预后相关。为进一步揭示ETV4在NSCLC中的调控机制,我们利用m RNA表达谱芯片检测了敲低ETV4对NSCLC细胞基因表
目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疗法是一种以嵌合型抗原受体(CAR)为基础的细胞免疫疗法。该疗法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治疗实体瘤方面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包括实体瘤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各种免疫抑制机制以及特异性肿瘤抗原的缺乏等都可能会阻碍CAR-T细胞对实体瘤的治疗。此外,CAR胞内信号的有效传递也是CAR-T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