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目前胆囊手术的常规术式。LC疼痛大多需要止痛药物来缓解,多模式镇痛更能有效的缓解LC术后疼痛,术中静注加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缓解术后疼痛,最常用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家族,联合或不联合其他药物如非甾体类。羟考酮是临床上使用双阿片受体激动剂,主要激动μ和κ受体,对内脏的κ受体亲和力高,在缓解内脏术后疼痛效果正逐步得到证实。为了探讨羟考酮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后P物质、5-HT以及PCIA镇痛效果的影响,设计了本次试验。方法按照手术先后顺序对满足条件的患者进行编号,按照选取的随机数字表数字的奇偶进行分组。试验组为羟考酮组(O组,20例),对照组为芬太尼组(F组,20例)。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访视,严格筛查入选的患者。按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相应术前准备。1麻醉方法: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连接监护仪。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麻醉深度双频谱指数(BIS)。麻醉诱导使用舒芬太尼、咪达唑仑、丙泊酚和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呼吸机控制呼吸。术中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苯磺酸顺阿曲库铵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术中根据监护仪数据、Pet CO2、BIS值和病人情况给予合适的麻醉深度。液体补充严格控制。在术者取出胆囊缝皮前停麻醉维持药,O组静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0.07mg/kg,F组静注枸橼酸芬太尼0.7ug/kg注射液。病人有自主呼吸前进行吸痰,动作要规范,以免诱发躁动。达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待病人完全苏醒后送入麻醉恢复室,连接PCIA(羟考酮组PCIA配方为:盐酸羟考酮注射液0.7mg/kg加入100ml盐酸托烷司琼氯化钠注射液中,含5mg托烷司琼;芬太尼组是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7ug/kg加入100ml盐酸托烷司琼氯化钠注射液中)。2数据的收集方法: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本试验需要抽取外周静脉血的时间为麻醉诱导前(t0)、拔管即刻(t1)、拔管后5min(t2)出恢复室(t3)四个时间点,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中P物质和5-HT的数值。记录病人t0、t1、t2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02);记录患者苏醒后的躁动情况,按轻度、中度和重度给予分级。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拔管后(T1)、出恢复室(T2)、术后4h(T3)、术后12h(T4)、术后24h(T5)、术后48h(T6)七个时间点的VAS评分和Ramsay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选用方差分析,组间相同时间点比较用成组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率用卡方检验和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苏醒期羟考酮组躁动发生率少、程度轻,对心率、平均动脉压的稳定影响小,血氧饱和度影响较小。3 P物质和5-羟色胺拔管前后、出恢复室时羟考酮组较芬太尼组上升的慢。4术后PCIA镇痛,VAS和Ramsay的评分,芬太尼组高于羟考酮组,羟考酮镇痛效果较好,适度镇静。不良反应发生率芬太尼组高于羟考酮组。结论1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术毕前应用羟考酮,不延迟患者苏醒、不影响拔管、能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和降低躁动发生率,降低P物质和5-HT的释放,有较高的安全性,稳定麻醉苏醒期的循环,有效的缓解疼痛。2在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术后PCIA应用羟考酮,能有效镇痛减轻患者术后疼痛,较少的不良反应发生,优于常规用的芬太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