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对本地劳动力流出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12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力流动是劳动经济学中研究劳动力供给和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激活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提升收入、缩小地区差距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关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已较为丰富,而以环境污染视角研究劳动力流动的文献还较少。有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会提升死亡率和降低预期寿命,对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造成巨大损失。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人们环境意识逐渐觉醒的当下,研究空气污染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方面,从压力阈值理论和风险感知理论视角分析空气污染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是对劳动流动理论的一点贡献;根据空气污染对流动的影响机理,建立了理论模型;详细分析环境污染对劳动力流动的机理;利用微观数据,采用门限模型检验压力阈值理论,进一步拓展压力阈值理论的应用性。在实证方面,主要考察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对环境关注度及劳动力流动的冲击,空气污染对劳动力流动的边际效应以及对劳动力流动的异质性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分析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结构、空间和模式的变化特点,考察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变化趋势,总结出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新特征;通过分析空气污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以及空气污染的监测指标的变化,考察我国空气污染的变化趋势;根据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与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关系,以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为时间轴构建环境污染与劳动力流动的演变关系;从压力阈值理论和风险感知理论视角分析空气污染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提出本文假设,并根据空气污染对流动的影响机理,建立了理论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空气污染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利用空气污染指标公开的先后顺序的准自然实验,本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首先分析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对人们环境关注度的影响,进而分析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对劳动力流出的影响。结果显示,空气质量信息的公开提升了人们环境的关注度。一旦人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具有危害性,会“趋利避害”地做出某些行为决策,这意味着空气质量信息的公开通过提升人们环境的关注度最终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本文利用准实验的方法,识别出政策对环境关注度的冲击效果。尽可能消除经济因素在空气污染与人口流动关系识别中面临的内生性偏误,对结论的稳健性进行了严谨考察,丰富研究内涵。第三,本章通过实证研究,量化空气污染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程度。利用空气污染指标PM2.5的天均值计算PM2.5的年均值、年中位数、年重污染天气数以及年优良天气等,并以此作为空气污染的代理变量,考察空气污染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研究结果显示,空气污染对劳动力流出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PM2.5年均值每增加10%,本地户籍劳动力跨区县流出概率显著上升约0.68个百分点。利用门限模型检验压力阈值理论,得到我国现阶段的空气污染压力阈值。不论采用PM2.5年均值还是年重污染天数,检验结果均存在单一门槛值,分别为67μg/m~3和25天。第四,研究空气污染对劳动力流动的异质性。结果显示,个体特征中,男性、中老年以及高中及以上学历劳动力对空气污染的敏感性更高,更倾向于流出。结婚女性以及结婚但无小孩的女性劳动力会受到空气污染的显著影响,尤其对结婚且无小孩的女性劳动力流出的边际效应较大,且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家庭特征中,环境污染对家庭无小孩和无老人的劳动力的流出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对家庭收入和资产进行等分,考察不同经济条件劳动力的流出行为,环境污染对收入位于80%分位数以上和资产位于60%分位数以上的家庭劳动力跨区县流出概率都有显著正影响;从劳动力污染程度来看,当年重污染天数超过30天以上,环境污染对劳动力流出有显著影响。重污染天数超过60天,影响系数更大;从流动范围来看,空气污染对劳动力流出区县有显著影响,而对区县内流动的影响没有显著性。最后,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四点政策思考:把握流动异性性,引导劳动力流动;提高抗风险能力,提升压力门槛值;提升信息透明度,增长环境治理预期;改善环境质量,建设宜居的生活环境。文章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理论视角创新、内容创新以及数据应用的创新。具体阐述如下:(1)视角创新:以往有关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多集中在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网络方面,而对于空气污染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关注较少。空气污染不仅降低了人力资本、还可以通过影响产业转移间接影响劳动力流动。在空气污染和人们环境意识逐渐觉醒的当下,从空气污染视角研究劳动力流动具有现实意义。(2)内容创新:本文既关注劳动力的实际流动行为,又关注居民的迁移意愿,前者采用本地户籍劳动力是否跨区县流出进行度量,后者以居民的移民意愿和是否愿意送小孩出国衡量,弥补了已有研究中居民流动意愿与实际流动行为之间的差异。本文详细分析了空气污染对劳动力流动的异质性。从家庭经济地位(收入、资产)、个体环境敏感性(环保意识、教育水平以及信息关注度)、家庭与个体的其他特征(家庭成员年龄结构,个体的年龄、性别)等角度考察环境对居民流出影响的异质性。利用门限模型验证了压力阈值理论,并得到当下全国人们平均的空气污染压力门槛值。(3)研究方法应用的创新:本文采用门限模型来分析空气污染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结果如本文所假设的,空气污染对劳动力流动的确存在门槛,即当空气污染到某个临界值时,才会对劳动力流动产生影响。既验证了压力阈值理论,又拓展压力阈值理论的应用。
其他文献
<正>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扎实推进,聊城水务集团在心无旁骛攻主业的基础上,抢抓项目机遇,抢占发展先机:8月25日,聊城水务集团与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就太平洋岛国雨水收集、饮用水生产及供应、生活污水处理、市政工程建设和清洁能源推广等领域启动全面技术合作;8月31日,聊城水务集团下属水务污水公司2.13MWp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一期)并网成功;9月5日,聊城水务“3+1”发
期刊
创业板建立为一些短时间内没有能力在主板市场上市的创业型、中小型以及科技型企业提供了一个更能满足其自身发展需求的融资平台,创业板的建立对我国资本市场进行深层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创业板企业经营业绩上市后并不像人们所想象那样是上升的,反而在上市得到更多融资后出现下滑的现象。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前后业绩变化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探讨创业板上市公司首次募集资金的金额,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前十大
民营环保企业是我国经济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它们除了创造了较高的经济价值,还在生态环保领域做出了极大贡献。它们过去是环保行业最初的开拓者,当下是污染攻坚的生力军,在促进技术创新和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政策调整和形势变化,我国民营环保企业的经营发展受到了一定冲击,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融资约束较多和企业转型困难等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环保行业掀起了
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国际中文教材的研究愈发细致深入,而关于国际中文教材中人物角色设计的讨论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了分析海量国际中文教材中的人物角色设计现状,本文选取了三套适合不同年龄学习者的国际中文教材作为研究范本,以教材中出现的人物角色为主要研究对象,借鉴目标导向理念中定性分析人物角色的设计方法,对教材中出现的人物角色进行定性分析,由此总结国际中文教材中不同人物角色设计的基本原则,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是保障基层社会稳定、巩固基层政权的关键。因此,如何实现基层社会的“善治”是党和国家亟需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社区是居民的生活空间,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因此,推动社区有效治理是实现基层社会善治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当前,随着社会转型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去组织化的趋势凸显。随着城市社区人口不断增加,社区内的治理困境也日益凸显。可以说,社会去组织化带来的
论文以初中语文《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详细调查了郑州市、开封市两所学校的《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教师指导和学生阅读现状;简单了解了北京、合肥、南昌、西安、安阳等地部分初中语文教师的指导情况。现状折射出以下几点问题:教师课内课外一体化思想薄弱、对诗歌文本和教学研究不足、指导方式缺乏针对性;学生诗歌阅读深度不足,诗歌阅读动力不足。究其原因,教师方面主要源于阅读
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的6家商业银行2015~2018年的财务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权益、贷款、利润、不良贷款率四个方面的增速都可促进资本充足率增速的提升;利润增速及不良贷款率增速与资本充足率增速呈现相反态势。各大商业银行可利用股票的增值发行、长期次级债券的发行,或通过整改完善自身资产结构、调节资产组合、避免不良贷款出现以及提升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等举措提升
“假洋鬼子”在小说《阿Q正传》中并非通行的绰号,而是阿Q私下对钱大少爷的腹诽之词。阿Q对“假洋鬼子”深恶痛绝并不代表作者的态度。小说对“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出洋、归国、剪辫和革命诸事的叙述都不充分,留下大段空白,而“假洋鬼子”这些并未加以充分叙述的细节又都与作者本人的经历高度重合。作者不回避这种重合,相反很慷慨地将自己的经历馈赠给一位近乎负面的次要人物,同时又在关键细节上跟这位有如自己影子似的人物
王维的禅诗创作心态是非功利化与悲观化,吴国伦的禅诗创作心态是功利化与乐观化。王维所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有助于诗性生长;吴国伦所处明代中后期,中央集权空前繁荣,扼杀诗性。王维士族出身,有家族助力,吴国伦商人家庭出身,苦心经营,功利心更强。明代市民经济的发展,崇尚理性与功利化的社会思潮,使得吴国伦的文学创作在明人中接受度高。
本文以王维《辋川集》的五言绝句、松尾芭蕉的俳句以及海德格尔晚年诗作作为分析对象,在结合禅宗核心思想、松尾芭蕉风雅之寂以及海德格尔后期对“存在的真理”之思的基础上,概括总结此类“禅境诗”的一些的共同特征: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和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示“刹那涌现”“法尔自然”“自存独化”的自然景象,其以禅宗思想而论则是表现诗人当下无分别意识的现量境,尤其符合王夫之对于现量境之诸要义的归纳及“云门三关”说,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