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社区感的探索性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xuexuehe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感(sense of community)作为社区心理学领域的核心研究主题,国内外学者已围绕这一概念开展了大量研究,它是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及对成员间的情感,能对个体的幸福感和社区参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有研究者提出社区感具有环境特异性,在不同的社区环境中其内涵会发生变化,学界已围绕虚拟社区感、学校社区感等概念开展相关研究。运动社区感(sense of sport community),即个体对运动社区的归属感,得到了西方体育管理学家与社区心理学家的关注,但对其定义仍存在分歧,国内尚未见对运动社区感的探讨。本研究基于社区心理学视角开展了四个系列研究,旨在以我国文化背景和国情下,探索运动社区感的心理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个体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一采用开放式访谈和问卷调查法对运动社区感的概念及其测量进行了探讨,并假设运动社区感是一个多维结构,包括两个子研究。研究1(N=19)采用开放式访谈法,使用Nvivo软件进行质性分析了解居民运动社区感的特征表现,构建运动社区感的理论维度,结果发现:运动社区感的理论结构包括自我价值实现、情感联结和集体归属三个维度。该结果表明居民运动社区感是成员对自身价值的感知和认可,对运动社区产生归属感,及其与成员间建立情感联系的积极体验。研究2(n1=318,n2=329)以研究1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索居民运动社区感的结构特点,并编制相应的测量工具,结果发现:(1)运动社区感维度是三因素结构,与研究1所构建的理论维度一致;(2)城市居民运动社区感问卷具有良好信效度,与总体幸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运动社区感的三维结构稳定且可信,城市居民运动社区感问卷可作为运动社区感水平评估的有效工具。研究二采用问卷调查法,基于研究一所编制的问卷,对城市居民运动社区感水平进行现状调查,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包括两个子研究。研究3(N=637)通过受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状况、参与运动社区情况等方面对中国城市居民运动社区感的现状和水平做进一步探讨,结果发现:(1)我国居民的运动社区感总体水平较高,呈现出积极的趋势,但仍有部分个体存在运动社区感缺失的情况;(2)居民的运动社区感水平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日活动时长、入队时间和运动社区规模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收入情况及运动社区规模是运动社区感的有效预测因子。研究4(N=329)基于大五人格理论,探讨不同人格特质对于运动社区感的影响,结果发现:居民运动社区感水平与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的人格特质具有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的人格特征则具有显著负相关;进一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神经质外,四种人格特质均能显著正向预测居民运动社区感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居民运动社区感水平总体良好,受到人口学变量和人格特质因素的影响。研究三(N=329)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运动社区感与个体的健康生活质量和总体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人际信任在其与总体幸福指数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居民运动社区感水平与其健康生活质量、总体幸福指数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运动社区感问卷高分组的居民,在健康生活质量和总体幸福指数得分上显著高于低分组,参与运动社区的居民在健康生活质量和总体幸福指数得分上也显著高于未参与组;(3)人际信任在运动社区感和总体幸福指数二者关系间起着中介作用,即社区运动感可以通过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对总体幸福指数产生影响。结果表明,运动社区感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具有积极作用,人际信任部分中介运动社区感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四(N=137)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研究三为基础开展间隔3个月的纵向追踪研究,以探明运动社区感与个体的健康生活质量和总体幸福指数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运动社区感与个体的健康生活质量、总体幸福指数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交叉滞后效应,仅存在单向预测作用,即运动社区感能显著预测个体的健康生活质量和总体幸福指数。结果表明,运动社区感能正向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但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无法对其运动社区感水平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四个系列研究,探索并明确了运动社区感的三因素结构,编制的运动社区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居民的运动社区感水平整体较好,部分人口学变量和人格特质会对其产生影响。结合横断面和纵向追踪研究结果,可以认为运动社区感对个体身心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首次从社区心理学视角出发,探索“广场舞大妈”的群体心理特征,提出中国化运动社区感的维度结构模型,编制运动社区感问卷;(2)在方法上,结合运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考察城市居民的运动社区感;(3)采用横断面与纵向追踪设计相结合的方法,获得运动社区感能够有效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心理学证据。研究的意义在于:(1)在理论上,本研究在西方社区感概念和运动社区感研究基础上,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运动团队的社区感,构建理论模型并编制《中国城市居民运动社区感问卷》,增加了我国社区感的本土化测量工具,丰富了我国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开展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2)在应用上,测量运动社区感,对组织开展其他形式的社区群体体育运动(如太极拳、合唱团等)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对社区加强对群众体育组织的管理与领导起到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人们需要动用认知控制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注意,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增强相关信息的加工来完成目标导向行为。在经历过冲突或意外事件后,人们往往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先前的知识经验有助于当前问题更好地解决。因此,适应性行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冲突适应是重要的认知控制现象,反映了认知控制的动态调整。目前对冲突适应的解释有两种主流理论:冲突监测理论
自2015年校园足球由教育部接管以来,重庆市校园足球发展形势向好。重庆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教练员培训活动从2017至2020年在西南大学体育学院举办了共六期的培训,为重庆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师资力量提供了有力支持。本研究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委托西南大学体育学院承办的重庆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教练员培训项目为例,对培训班教练员、教练员讲师、专家进行访谈以及对培训体系现状和问题对策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资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得各民族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依旧焕发出生机活力,对加强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和提高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民族文化是民族发展之根基,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以法律为保障,用政策作支撑,大力开展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保
利他行为作为一种常见的亲社会行为,会受群体身份的影响,存在内群体偏好。大量研究发现虚拟社区中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利他行为。然而,在虚拟社区中,由于群体身份的流动性,人们与虚拟社区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以往有关利他行为的研究通常集中在不同的群体身份引起的不同行为上,并默认个人与群体联结紧密,而忽略了被试与群体之间联结紧密程度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创新性地引入虚拟社区感来衡量个体与虚拟社区之间联结的紧密程度
研究目的:长期滥用成瘾药物不仅会损害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谷氨酸(glutamate,Glu)、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等神经递质的失衡,还会引起高血压、中风和心肌梗死等慢性疾病,使慢性成瘾者出现神经功能受损和认知功能障碍,致使其不能自然地体验快乐,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增大复吸风险,给身体和心理带来严重的负担和一系列的医疗和法律后果。因此,寻找
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解释或归因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基本反应或倾向,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将他人的行为意图解释为有意伤害自己就是敌意归因,其会导致攻击、焦虑等行为与心理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敌意归因进行研究。大脑在个体意图推断与归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揭示敌意归因的脑基础对于揭示敌意归因的原理和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此外,敌意归因的脑基础研究还可以为建立敌意归因的脑指标和开发敌意归因的脑干预方法打
研究目的:气手枪运动是奥运射击项目的重要分支,而射击成绩的好坏与击发瞄准期运动员的心智状态息息相关。然而,以往研究更倾向于关注高水平射击运动员击发准备期的心智状态,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研究力度相对较小。因此,本研究希冀通过同步监测青少年气手枪运动员在实弹射击场景中击发瞄准期的脑电和心电活动,考察运动员在击发瞄准期的脑、心激活水平特征,进一步验证击发前的脑-心相互作用关系,揭示脑-心协同激活水平与射击表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且广泛的心理疾病。美国精神病学会推出的第五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规定:病人如果满足9条诊断标准中的5条(且至少包含抑郁情绪或者兴趣缺失症状中的一条),就可以被诊断患有抑郁症。基于这样的诊断标准,抑郁症患者们可以有不同的临床症状组合,即可能会出现2个抑郁症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被诊断为一样的,但是却在不同的症状上展示出“优势”。因此基于患者的具体症状这一角度来分析抑郁症
教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其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初中教师,面对的是正处于成长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承担着更重大的任务。因此了解初中教师的主动职业行为对个人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现实意义。已有研究更多是在探究企业员工的主动职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较少关注教师群体的主动职业行为,缺乏成熟的测量工具,进而无法了解教师的主动职业行为特点,并对其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本
亲密伴侣暴力是指现任或前任亲密伴侣实施的导致身体、性或心理伤害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躯体攻击、心理攻击和性胁迫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亲密伴侣暴力是妇女面临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但是,对亲密伴侣暴力研究进行回顾后发现,亲密伴侣暴力受暴不仅存在于女性中,也存在于男性中。男性与女性可能都是施暴者,也可能都是受暴者。同时,亲密伴侣暴力并不只存在于异性关系中,也存在于同性关系中。西方社会研究表明,虽然同性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