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频繁曝光,受到《经济学人》等大量国际知名媒体的关注。现代传播媒介所向人们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将对受众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国外知名媒体如何呈现中国国际形象,对中国的国际事务活动将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本文以《经济学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国家形象在经济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是如何呈现的。本文收集了2014年至2018年《经济学人》中标题包含china、Chinese的1118篇涉华报道。通过泛读后发现,《经济学人》绝大多数涉华政治报道带有非理性的偏见,不符合本文研究意图,因此剔除政治类相关报道479篇,对剩余639篇经济类和社会文化类报道进行研究。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研究理论,以“文献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本文不仅对近五年内涉华报道的议题数量、议题种类进行归类统计,还将议题的动态变化呈现出来。并总结《经济学人》涉华报道框架变化规律与趋势,为下一章中国国家形象的呈现做好铺垫。其次,本文将“创新”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环境保护”政策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动态呈现相结合,并分析“中国政策”对《经济学人》涉华报道的影响。中国国家形象的综合呈现从“正面”、“负面”、“中立”三个层面着手研究,研究后发现,正面形象呈现在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私有企业经营等方面;负面形象呈现在农村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灾难性报道、货币与金融问题等方面;中立形象呈现在国际投资与贸易、宏观经济运行、各种社会现象等方面。通过整理分析涉华报道的数据后发现。《经济学人》涉华报道的议题以“负面”为主,但逐渐向“中立”转变,这说明对议题的选择不再过多集中于我国“黑暗地带”,这将有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正面呈现。除政治领域外,涉华报道的态度倾向总体“中性”,而不是“充满傲慢的偏见”,基本可以客观、真实的反映出中国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原本面貌。这是《经济学人》所持的“英美自由主义”价值观所决定的。此外,本文分析了“政策方针”、“经济发展”等不同因素对《经济学人》的框架结构的影响。希望通过分析《经济学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呈现及其框架的变化规律,探索各种因素对其框架结构、态度倾向的影响,从而为我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