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生与生态因子紧密相关,且具有一定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咸淡水养殖是一个特殊生境,在咸淡水养殖环境中,这种规律和相关性如何形成,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广州市沿海咸淡水养殖池塘草鱼寄生虫为研究对象,开展草鱼寄生虫的种群动态变化以及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分析养殖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生与养殖环境的关联程度,揭示寄生虫病发生的生态学机制,为养殖鱼类寄生虫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于2019年4月至2019年11月连续每周对养殖池塘开展采样调查与分析,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咸淡水养殖池塘草鱼寄生虫主要有车轮虫、三代虫、锚头鳋和指环虫,且具有明显的月度动态变化规律;不同种类寄生虫的感染高峰期不一样,其中三代虫、锚头鳋和车轮虫的感染高峰期分别为4-5月、5-6月和9-11月,指环虫全年感染丰度低,没有感染高峰期。2.咸淡水草鱼养殖池塘生态因子动态变化规律如下:4月p H值(8.5)、透明度(24 cm)较高,随养殖时间的增长而逐渐降低;4月化学需氧量在15 mg/L左右,11月上升至23 mg/L;溶氧在5-6月较高,7-10月较低;氨氮和亚硝酸盐波动较大;盐度在枯水期(1-5月和11-12月)较高(5‰),丰水期(6-10月)较低(2‰),池塘盐度变化主要受伶仃洋盐度和降雨量影响。各项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如下:盐度1‰-6‰、水温20.34-32.45℃、透明度13.11-24.00 cm、溶氧1.13-6.23 mg/L、氨氮0.41-4.02 mg/L、分子氨0-0.43 mg/L、亚硝酸盐0.17-1.86 mg/L、化学需氧量8.67-23.54 mg/L、p H值7.20-8.49。浮游植物共发现65属137种,主要优势种有细浮鞘丝藻、微小微囊藻、伪鱼腥藻、蛋白核小球藻和四尾栅藻,在10-11月发现少量海水藻类角毛藻;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0.69-65.14 mg/L,均值为38.04±10.71 mg/L。浮游动物共发现32属56种,主要优势种有褐砂壳虫、中华拟铃虫、绿急游虫、广布多肢轮虫和短型裸腹溞;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8.06-55.88 mg/L,均值为22.82±13.29 mg/L。3.咸淡水池塘草鱼主要寄生虫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结果如下:三代虫感染率(感染强度)与溶氧(P<0.01)、透明度(P<0.05)和原生动物生物量(P<0.05)呈正相关;与饲料投喂量(P<0.01)、水温(P<0.01)、化学需氧量(P<0.05)、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P<0.01)、蓝藻门密度(P<0.05)和绿藻门生物量(P<0.01)呈负相关。锚头鳋感染率(感染强度)与溶氧(P<0.05)、浮游植物香农指数(P<0.01)、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P<0.01)和隐藻门密度(P<0.05)呈正相关;与分子氨(P<0.01)、氨氮(P<0.01)、浮游动物香农指数(P<0.05)、浮游动物均匀度指数(P<0.05)和硅藻门生物量(P<0.05)呈负相关。车轮虫感染率(感染强度)与饲料投喂量(P<0.01)、化学需氧量(P<0.01)和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P<0.05)呈正相关;与浮游植物(P<0.01)、蓝藻门(P<0.01)、绿藻门(P<0.01)、甲藻门(P<0.01)密度和生物量也呈正相关;与溶氧(P<0.01)、p H(P<0.01)、浮游动物密度及生物量(P<0.01)、浮游动物丰富度指数(P<0.01)、隐藻门生物量(P<0.01)、原生动物密度和生物量(P<0.01)呈负相关。综上所述,在咸淡水养殖池塘中,草鱼三代虫、车轮虫和锚头鳋感染强度(感染率)与各生态因子紧密相关,其中饲料投喂量和绿藻门生物量是影响其感染强度(感染率)的关键生态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