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急性血栓形成、冠脉急性闭塞,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是治疗ACS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PCI术后急、亚急性血栓形成和梗死血管无复流现象以及支架内再狭窄(restenosis,RS)等,仍可导致ACS患者PCI术后近、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in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发生,其原因可能与炎症反应及内皮功能受损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替罗非班(Tirofiban)作为血小板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具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然而有研究表明,替罗非班对于ACS患者的早期应用不仅可以减轻冠脉病变血管的血栓负荷,而且能减轻冠脉病变血管局部的炎症反应。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血小板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ligand,sCD40L)是反映冠脉局部炎症反应的可靠指标,血管性假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是预测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的独立指标。本研究旨在观察PCI术中及术后给予替罗非班对于ACS患者血清IL-6、vWF及血小板sCD40L水平的影响,评价替罗非班对于ACS患者治疗的益处及风险性,并探讨其与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心内科病房就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符合入选标准者70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7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38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5例;男40例,女30例;年龄50~75岁,平均65.2±7.2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和替罗非班组(40例)。两组均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抗凝、扩冠、调脂、逆转心室重构等药物治疗,其中替罗非班组给予PCI术中冠脉内注射+术后静脉维持12~24小时。两组均于术前1天、术后1~1.5小时及术后48小时抽取静脉血,用定量ELISA法测定血中IL-6、vWF因子及血小板sCD40L水平,并记录30天MACE及出血事件;对所入选ACS患者术前进行GRACE(the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Coronary Events)评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ACS患者GRACE评分与血清IL-6、vWF、sCD40L呈正相关(r=0.561,P<0.001;r=0.710,P<0.001;r=0.646,P<0.001)。2. ACS患者术前IL-6水平与sCD40L水平呈正相关(r=0.373,P<0.01)。3.术前1天对照组与替罗非班组IL-6、vWF、sCD40L水平无差异(P>0.05);术后1~1.5小时两组上述3个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且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术后48小时对照组上述3个指标的水平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术前1天水平(P<0.05),而替罗非班组3个指标均已下降至术前1天水平。4.随访30天结果:对照组心肌梗死1例,MACE发生率为3.3%,替罗非班组心肌梗死2例,MACE发生率为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出血事件发生,替罗非班组出血轻微出血1例,占2.5%,均未见大出血、小出血,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 IL-6、vWF、sCD40L水平可能对ACS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2. PCI操作可以引起炎症反应加剧,并能造成血管内皮功能障碍。3.对于ACS患者PCI术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并术后维持静脉滴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