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网球运动员无氧和有氧能力的专项训练方法设计理论与实证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g858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高水平男子网球比赛运动员无氧和有氧能力需求的运动间歇等特征的归纳分析,并结合人体能量代谢机理以及网球运动能量代谢特点等相关研究理论依据,以构建男子网球运动员无氧和有氧能力的专项训练方法设计理论体系,然后通过实证研究对设计理论进行验证与分析,旨为男子网球运动员无氧和有氧能力的专项训练方法的科学化设计与实施提供借鉴或参考。
  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男子网球运动员无氧有氧能力的专项训练方法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与综述,采用专家访谈法获取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的相关论点论据,采用问卷调查法确定理论构建等相关指标,采用录像分析法对10名顶尖男子网球运动员的共50场单打比赛的运动与间歇特征进行归纳分析,采用测试法对MT-Sports监控系统进行信效度检验、评价受试运动员最大移动速度和心率以及对模拟比赛与专项训练的负荷特征等进行测试,采用实验法对所设计的专项训练方法进行实验论证,采用数理统计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检验分析等。
  结果:(1)高水平男子网球比赛的运动间歇特征表现出:在9秒以下的每分回合中发球、正手、反手等技术应用频次的高比例特征和急起、急停以及变向等爆发性动作的高频次特点,在发球分与接发球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运动间歇比约为1∶7.2-1∶3.1;在9秒以上的每分回合中正手、反手、急起、急停以及变向等动作表现的高频次特征,在发球分与接发球分之间仅跳跃动作频次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运动间歇比约为1∶2.3-1∶1.1;整体运动间歇特征表现为:比赛的总运动时间约为86.95min,有效运动时间仅为17.44%等;高水平男子网球比赛运动员跑动特征表现出:平均跑动距离为2923.65m,1-2m/s和2-3m/s的跑动速度在总跑动速度区间中的比例较高且分别占30%和29%,低、中和高强度跑动距离的比例分别为46.02%、29.97%和24.01%等。(2)男子网球运动员无氧和有氧能力的专项训练方法设计理论体系主要由训练目标设计体系、训练内容设计体系、训练方法与操作设计体系和训练负荷控制设计体系等构成。(3)MT-Sports训练监控系统的心率与GPS采集单元在网球专项测试中的信效度较高,并对男子网球运动员的模拟比赛监控发现处于70-79%HRmax心率强度区间和1-2m/s速度强度区间的比例最高且分别为36.89%和41.51%等。(4)采用5秒或10秒运动时间、1∶5的间歇形式和大范围高速跑动等训练形式可以符合男子网球运动员无氧无酸能力专项训练方法设计的要求;分别采用20秒运动时间、1∶2或1∶4的间歇形式、固定击球路线、多向折返移动和20秒运动时间、1∶2或1∶3的间歇形式、变换击球方式、半场进攻击球等形式可以符合男子网球运动员无氧能力乳酸生成性专项训练方法设计的要求;分别采用20秒、1∶1或1∶2间歇形式的正手侧身移动击球,40秒、1∶1或1∶1.5间歇形式的重复折返移动击球以及60秒、1∶1或1∶1.5间歇形式的“2v1”底线横向移动轮换击球等形式均符合男子网球运动员无氧乳酸耐受性专项训练方法设计的要求;采取6分钟的持续性的底线对拉练习,且设置与不设置得分要素均符合低强度有氧能力专项训练方法设计的要求;3分钟运动时间、2∶1恒定间歇或递减间歇、单球对抗且半场短距离折返移动等要素符合中强度有氧能力专项训练方法设计的要求;采用1分30秒、1∶1恒定间歇或变换间歇、横向折返跑动形式等符合高强度有氧能力专项训练方法设计的要求;采用每分间不同间歇时间的比赛训练形式等均符合不同强度有氧能力专项训练方法设计的要求。
  结论:(1)高水平男子网球比赛中每分回合的运动间歇特征表现出发球、正手、反手等技术应用频次的高比例和急起、急停以及变向等爆发性动作的高频次特点,且在发球分与接发球分之间存在差异;整体运动与间歇特征则表现为持续运动时间较长、而实际运动时间较短、大部分时间处于间歇状态的专项特征;高水平男子网球比赛中运动员在中速和中低速区间的跑动比例相对较高,反映出有氧低强度跑动比例高于有氧中强度和有氧高强度比例等特点。(2)高水平男子网球比赛中无氧和有氧能力需求的运动间歇特征可以作为男子网球运动员无氧和有氧能力专项训练方法设计理论的重要依据,其理论体系主要由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以及训练负荷控制等构成。(3)MT-Sports训练监控系统可以满足对网球专项训练与比赛监控研究的需要。(4)男子网球运动员在模拟比赛与专项训练中的心率强度、跑动强度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5)实证研究证实男子网球运动员无氧和有氧能力的专项训练方法设计理论具备实践可行性。
其他文献
参赛过程中,运动员表现出的竞技水平决定了最终运动成绩。集体项目是我国艺术体操运动的重点发展项目,其专项特征和彰显集体协同精神的竞技特点,决定了运动员的现实训练水平向目标竞技水平的转移过程充满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集体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变异成为一种常态现象。目前,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稳定发挥率较低,不同程度的负变异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对这一现象实施科学控制,实现训练过程与参赛过程的有效衔接,将训练中获得的竞技能力转化为优异的运动成绩,是国家艺术体操队及各省市集体队伍教练员和运动员迫切期望解决的现实问题,也
【摘 要】 毕业论文是对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和学习能力的考核,毕业论文能否合格直接影响学生能否毕业。然而,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出现种种错误和问题,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基于笔者多年指导论文和审查论文的经验,发现论文中的语言错误是最普遍的。本文基于英国应用语言学家Corder的错误分析理论,整理了安徽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近三年的论文,分析了毕业论文中常见的语言错误,探讨了教学对策,
期刊
随着体育舞蹈全球化进程加快及我国综合竞技实力显著增强,对体育舞蹈竞技能力及各子能力进行系统研究,是对项目运动属性与本质特征的再认识。为了全面提升我国体育舞蹈运动整体竞技水平,加快实现由体育舞蹈大国向体育舞蹈强国迈进的终极目标,本研究以我国优秀体育舞蹈选手竞技能力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测试法等方法,对我国优秀体育舞蹈选手竞技能力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深入分析,揭示我国优秀体育舞蹈选手竞技能力结构特征,建立我国优秀体育舞蹈选手竞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可拓学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我国
题记:每次想到要讨论《赖活》,就想,我有一堆赞美的话要说,但我立刻又摇头。这部片子里有太多闪避的谬误。面对事实,我们无法置身事外,但面对历史,我们又必须置身事外。希腊人确切地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行事,如何正常地说一个美狄亚的故事,一个安提戈涅的故事,既在道德授权于天意的惩戒之中,又在道德的评判之外。如此,希腊人保护了讲故事和对于故事人物的热情。现代人,总是将这类故事说得心事重重,或是充满负疚,或为全
期刊
幼儿期的运动经历将对后期乃至终身的体育参与产生影响,在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指导下,普及发展学前教育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幼儿基本协调能力是促进幼儿健康的保证,将对动作的掌握及形成良好的动作体验具有积极的影响,进而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访谈法、特尔菲法等对幼儿基本协调能力的结构要素进行分析,并用所测试的指标数据进行了验证,通过筛选典型指标、确定指标权重值建立了幼儿基本协调能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为定量评估幼儿基本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主要结
学校体育的发展在国家体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锻炼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定期举行校内体育比赛,创建积极的运动环境,有助于学生身体发育,有利于学生身体潜能发展。同时,中小学生正处于关键的身体发育阶段,可以自由选择参与集体活动和课外活动,这一时期也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不适当的引导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越南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和吸引社会投资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在总汇课外体育活动和吸引社会投资的基础上,找出现状存在的问题
目的:Gamma振荡可为神经元放电提供精确的时间模板,参与感知觉绑定、选择性注意及记忆巩固和提取。本研究在分析不同月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模型清醒探索时和睡眠时gamma网络特征的基础上,探讨长期有氧运动对其神经网络特征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为AD无创性早期诊断及有氧运动作为非药物方法改善AD认知功能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以成年APP/PS1/tau转基因小鼠(AD模型)和C57BL/6J为研究对象,包括2月龄AD模型和C57BL/6J安静组,6月龄、9月龄
研究目的
  国家和社会对幼儿早期健康教育的重视,激发了研究者探索不同环境和活动任务对幼儿健康促进的兴趣。粗大动作发展和感知身体能力是提高身体活动水平的重要因素,与幼儿的健康密切相关。游泳学习是在水环境中开展的活动,它对促进幼儿健康关键的粗大动作发展和感知身体能力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本研究在幼儿健康战略使命下,以“动态系统”理论与“学习迁移”理论为指导,通过横向调查和实验研究考察游泳学习及游泳能力对幼儿粗大动作发展及感知身体能力的影响,分析其潜在的影响机制,为游泳学习对幼儿健康的促进提供数据
近些年,大学生运动员已成为我国短跑项目的一支生力军,训练与学业的兼顾使得怎样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竞技水平成为教练员亟待解决的难题。而运动损伤的出现是大学生运动员训练中的一大难关,致使教练员和运动员“谈伤色变”。运动损伤不仅会造成训练效应的消退,对运动员心理上的创伤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如何提高运动损伤预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大学生运动员健康持续发展一直是高校教练员和运动员首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但目前,关于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运动损伤预防的研究还相对匮乏,短跑运动损伤预防训练方案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等理论指导研
目的:无机硝酸盐补充可以增加机体内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的生物利用度,有提高运动能力的潜在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硝酸盐补充和一次性运动对大鼠骨骼肌钙稳态的影响及机制,探究硝酸盐补充提高运动能力的内质网机制。
  方法:离体实验采用大鼠骨骼肌L6细胞,通过毒胡萝卜素诱导内质网应激,以亚硝酸钠(sodiumnitrite,NaNO2)作为NO供体、L-单甲基精氨酸(NG-Monomethyl-L-arginine,L-NMMA)作为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