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的间套作可以提高作物对地上部光、热、气等资源以及地下部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本试验以马铃薯、玉米间作系统、马铃薯、蚕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的方法,从不同作物种间关系的角度,研究了马铃薯与玉米、蚕豆间作下马铃薯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作物养分吸收特征、产量效应及土壤养分变化特征。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马铃薯单作(P)、玉米单作(M)、蚕豆单作(B)、马铃薯玉米间作(PIM)、马铃薯蚕豆间作(PIB)。研究结果表明:1.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间作栽培模式促进了马铃薯干物质的积累、增加了马铃薯的叶面积指数。马铃薯淀粉积累后期,马铃薯间作玉米(PIM)、马铃薯间作蚕豆(PIB)下马铃薯干物质累积量较马铃薯单作(P)增加了 22.28%、18.28%。马铃薯间作蚕豆(PIB)下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在淀粉积累前期分别比马铃薯单作(P)、马铃薯间作玉米(PIM)分别增加了 36.43%、36.43%。2.与马铃薯单作相比较,马铃薯间作蚕豆(PIB)下,马铃薯植株叶片叶绿素荧光指标中可变荧光(F0)、光合性能指数(PI)有增加的趋势;马铃薯间作玉米(PIM)、马铃薯间作蚕豆(PIB)中马铃薯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含量分别比单作增加了 7.54%、1.66%;随着马铃薯生育期的推进,玉米对马铃薯的遮阴作用增强,马铃薯间作蚕豆(PIB)处理中,蚕豆收获后,马铃薯条带间有效光和辐射(PAR)显著增强。3.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马铃薯玉米间作、马铃薯蚕豆间作下,马铃薯在淀粉积累后期、收获期植物氮素积累分别增加了 28.80%、41.37%、112.37%、48.32%。4.马铃薯玉米间作(PIM)下土地当量比小于1,而马铃薯蚕豆间作下(PIB)下土地当量比大于1;间作下马铃薯处于竞争劣势,马铃薯种间相对竞争能力弱于蚕豆、玉米。5.与单作相比,间作栽培模式下土壤全磷、速效钾含量及土壤pH值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的含量有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