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中央、国务院把大力发展“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近几年,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总体向好。在素有“北大仓”之称的黑龙江省,农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促进农业的发展,加强金融对“三农”扶持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愈加重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为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受各类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多年来积累下来的金融风险正在逐步显现。这些风险不但威胁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也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甚至可能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为了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有效服务于“三农”,有必要透彻地把握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及其成因,并相应提出如何有效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防范与化解各类金融风险。 本文从金融监管的角度出发,依据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结合黑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分析了风险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借鉴运用系统分析和模型分析等方法,在总结、比较和评析国内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础上,研究能够有效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后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结合区域实际,构建黑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系。本文的研究对于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基本理论,增强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提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保障新时期改制后的黑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