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称呼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往往是传达给对方的第一信息。不同的称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感情。恰当的称呼是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反之则往往会阻碍言语交际的正常进行。鉴于此,对称呼语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实际意义。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称呼语的动态使用,即称呼语转换方面的问题。就方法而言,本论文属于基于语料分析的定性研究。本文涉及的语料有两个来源:一是英汉现代文学作品(包括小说,短篇故事,戏剧,电影,电视剧本);二是不同说话者在不同情景下的自然对话。论文以Jef Verschueren (2000)的语言顺应理论和Austin (1962)与Searle (1976)的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框架。本文共由七章组成。作者首先简单介绍了选题的原因,研究的范围及本研究的意义。第二章为文献回顾,分别对国内外对称呼语的研究现状做了详细的回顾。第三章为本论文的理论框架。第四章是本文的研究设计,包括研究问题、研究方法、语料的收集与分析。第五、六章为本论文依据语料对研究问题所作的分析,分别为影响称呼语转换的因素,称呼语转换所能实现的语用功能。最后一章我们得出结论:(1)在影响称呼语转换的因素之中,除了交际者的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某些变化外,说话人的心理世界的变化对称呼语的转换起到了最明显的影响作用。交际者为了顺应各种语境因素的变化,他们会有意识地转换对听话人的称呼。(2)因为受到交际者心理、社会及物理世界变化的影响,反过来,称呼语的转换能够反映这些变化。与称呼语的静态使用比较而言,称呼语的转换在言语交际中更能体现交际者的交际目的,因此,这是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有意识地采用的一种交际策略。作为一种言语行为,称呼语在现实的言语环境中传达与现实、对所述内容、与受话人的关系,即实现自己的语用潜力。言语交际总是动态变化发展的,因此,在社会交往中,仅仅了解称呼语的基本规则是远远不够的,考察不同语境中称呼语的得体、恰当的选择就比较重要。只有对这些具体的相关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才能进一步明确其正确的使用规则,并对其功能作进一步的描述。本文就是这样的一个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