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地质与热渗耦合条件下地埋管换热性能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ru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地球上储量巨大的自然资源,地热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可再生能源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利用地热能作为可再生资源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虽然一些研究已经考虑到地下水的渗流对地下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影响,但现有研究要么假设地下岩土层为完全饱和均质多孔介质材料,要么以某一地下水位将岩土层分为饱和土和非饱和土,很少有研究考虑层状地质条件和地下部分地层视为含水层的热渗流耦合作用。因此,本文对于复杂地质环境及其所对应渗流条件下地埋管换热器效率提升、结构优化、管群钻孔排布方式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首先以重庆某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实际地质条件为依托,利用Gambit软件建立多层地质与热渗耦合条件下三维换热模型,在Fluent软件中以实际工况参数设定模型初始条件,并将模型出口水温计算值与热物性测试地埋管出水温度实测值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建立了均质模型与分层换热模型、纯导热模型与热渗耦合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工况对地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均质模型的单位井深换热量比分层模型高0.89%,采用均质模型会高估(或低估)地埋管的换热能力;热渗耦合模型的单位井深换热量比纯导热模型提高了10.74%。在土壤分层和热渗透耦合的条件下,研究了渗流速度和渗流方向对埋管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渗流速度的增加,换热器的传热性能总是增加的,当渗流速度小于1.5×10-5m/s时,渗流方向为回水管至进水管的换热性能最佳;当渗流速度不小于1.5×10-5m/s时,渗流方向垂直于进水/回水管轴线时的换热性能最佳。然后提出使用铝塑复合管材换热器提高地埋管换热效率,分别在连续与间歇运行工况下对比分析了使用铝塑复合管和PE管的换热性能,确定了的铝塑复合管的最佳复合深度。得到了在相同运行方式及渗流条件下,铝塑复合管换热器的换热量较PE管有较大提升,且不同运行方式对不同渗流条件下的地埋管换热行性能评价有不同影响。连续运行时,使用铝塑复合管,渗流速度不大于1.5×10-5m/s时的最佳渗流方向为回水管到进水管方向,反之即为垂直于进回水管轴线方向;间歇运行时,使用铝塑复合管在6种不同渗流速度下最佳渗流方向均为回水管到进水管方向。考虑到铝塑复合埋管的传热性能和经济性,采用第二、三、四、五层铝塑复合管的管材设计方式更为合理。进而基于最佳渗流方向和铝塑复合管的最佳管材复合深度,改变U型地埋管的截面结构,提出U型扁管截面换热器。在保证支管中心距与横截面积一定时对其截面尺寸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降低扁管的截面扁度(或提高扁管的截面高度),U型扁管换热器的单位井深换热量越大,相同渗流条件下,最优工况U型扁管换热器较PE管换热性能提高了21.84%。最后以前文得出的最佳工况U型管换热器为基础,建立3种不同钻孔排布方式的管群换热模型,研究不同纵横比钻孔排布方式对管群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管群总体平均换热量随纵横比的减小而先升高后降低,当纵横比为1:1.5时,管群整体单位井深换热量最高,钻孔平均热阻最小,岩土体热短路损失系数越小。
其他文献
目前,国内大多数农业乡镇均未配置农产品源产地冷链物流中心,但未来几年将呈快速发展的趋势。而国内针对此类型项目的平面布局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对此类型项目进行系统、科学的平面布局规划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产品源产地乡镇冷链物流中心平面布局研究的不足,并为未来几年农产品源产地乡镇冷链物流中心建设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虽然系统布置设计法(Systematic Layout Planning,SLP)是较为常见
采用缆索吊装施工的大跨径箱型拱桥在吊装施工过程中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产生拱圈线形偏差和标高偏差,从而影响成拱后的结构受力和后续施工,为了保证在吊装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结构安装精度有必要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施工监控。本文以黔江官河大桥为依托,对以官河大桥为例的大跨径箱型拱圈吊装施工监控工作做了一些研究和工程实践,具体工作如下:(1)阐述了拱桥吊装施工监控工作的重要意义,探讨了目前国内关于拱桥吊装施工监控
随着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地面交通日渐拥挤,为了缓解地面交通拥堵轨道交通发展越来越迅速,随之而来的相关隧道施工技术问题也日益增长。因此,大量的专家学者开始针对轨道交通的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其主要研究地铁隧道施工对近接隧道、建筑物的影响,但对于地铁车站出入口处于岩土分界线上的T型交叉段隧道施工的相关研究较少,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依托重庆市蚂蟥梁地铁车站1号出入口工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的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道路的发展以及高速公路网的快速建设,大量的桥梁投入交通系统的运营。随着交通量的日益增大以及时间的演变,投入运营的桥梁不可避免产生各种病害,桥梁的健康状况评估以及日常养护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目前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大部分是用来测量桥梁在各种荷载(车辆荷载、风荷载、温度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桥梁的动力响应(加速度、应变、位移)。而对于桥梁移动荷载反分析问题,即从桥梁动力响应反算桥面时变移动荷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重,汽车也在加速向智能化系统控制转变,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通过电机直接向各轮供给动力,使得其具有传动效率和比功率高等优势,并能实现各轮驱动或制动转矩的独立控制。线控转向(Steer-by-wire,SBW)系统是分布式电动汽车实现主动转向的重要组成机构,对线控转向系统的控制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提高分布式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对实现车辆的智能驾驶及操纵稳定性控制具有很重
随着数字技术、通讯技术和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与融合,网络化系统控制理论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在网络化控制过程中,事件触发机制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阈值,在控制性能较差时才实施信号的更新和传输,能有效节约网络资源,因而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关于网络化系统的事件触发控制研究,相关成果不断涌现.然而,对于连续的时变时滞系统、参数不确定系统以及混合时滞神经网络等,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控制问题,研究还
环城互通立交扮演着都市圈交通“大动脉”节点的角色,可以满足现代化城市交通高速、大流量的规划设计要求,城市交通流的高速化与“进城-出城-过境交通”公路网中车道数的合理配置可以整体提高车辆的运输效率。环城互通立交作为城际快速交通系统中的重要交通节点,控制着全部或部分快速路、城市环道的出入和行车方向的转换,是限制城市快速路交通发展的关键。在城市中立体交叉节点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够满足四种主要的交通流(“出
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由于其承载能力高、跨越能力好,在国内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通常建设过程为拼装钢管劲性骨架拱,灌注管内混凝土形成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再以劲性骨架拱为支架搭设模板进行外包混凝土施工,直至形成钢筋混凝土拱圈。这种方法施工周期长,尤以外包混凝土底板施工难度最大,需在空中搭设底板模板,施工安全风险大。为此,本文以国内首座带底板预制的劲性骨架拱——渔塘特大桥为依托工程,展开带底板预制劲性
近年来随着西部山区交通建设的发展,跨越深山峡谷的大跨径高墩桥梁越来越多,由于西部地区多为高烈度地震区,高墩桥梁的抗震问题较为突出,对于高墩斜拉桥的地震反应,目前研究还较少,为认识高墩斜拉桥的地震响应特点,本文以云南省李仙江大桥为依托工程开展研究。该桥主桥为(62.4+127.6+420+127.6+62.4)m的钢混组合梁斜拉桥,两个索塔的总高度分别为210m和250m,其中桥面以下部分的高度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