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我国营造的人工林地力衰退严重、其多样性一直备受争议、易遭病虫害,许多国家利用近自然林业理论改造质量低下的人工林,取得显著地效果,本文以华蓥天池林场所属的公益林为研究对象,结合天池林场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天池林场森林资源现状,采用国家技术规程标准为规划依据,根据林场实际状况和经营需要,规划出了四种经营模式:针叶林模式、恢复性造林模式、封山育林模式、竹林垦复模式,根据四种经营模式规划出经营期林场更新造林和林分采伐设计,对天池林场进行了 10年的规划,研究结果如下:天池林场森林资源特点分析:林场立地质量总体较好,立地质量中等及以上的面积占林场总面积的87.4%。林场全部为公益林,林场以中龄林、近熟林为主,无成熟林,林分组成以马尾松和杉木为主,蓄积量占林场总蓄积量的91.2%,林场针叶林比重较大,阔叶林相对较少,需要补植阔叶树,进一步加强林分的抚育管理。本规划次规划模式:(1)针叶林模式:实施的管护区为猴儿沟、观音岩、黑沟,面积514hm2,分为杉木林、马尾松林、马尾松杉木的近自然规划,经营期内集中选择性采伐次数1次,进场采伐时间为2014年,每公顷选择20个大小为50 m2林地进行群状择伐,栽植香樟等阔叶树种。采伐现调查中,第一次标记目标树(第一代目标树)、竞争木,再伐去竞争木、间伐木和差树,此外,在2015-2019年,对该模式下的林地进行半封,2019年,进行第二次目标树的选择(第一代目标树),并再次标记竞争木,并伐去竞争木、择伐木、期间不定时地对个别差树进行选择性采伐,进行相应林分的幼苗补植,经营期内形成马尾松+香樟针阔混交林。(2)封山育林模式:管护区为小山坝,面积为100hm2,对可封育成宜林的荒山荒地、天然马尾松林进行全封,封禁期为5年,若5年后林地条件仍太差,继续封禁,直至郁闭成林。(3)恢复性造林模式:管护区为田湾,2014年在采伐迹地进行12hm2恢复性造林,新植香樟,2015-2022年,对幼树周围的杂草进行清理。(4)竹林垦复模式:管护区为拱桥湾、田湾、仰天窝,竹林垦复的面积约为586hm2,2013年开始对林场内白夹竹林进行竹林垦复,加强对竹林的抚育和管理,林地内夹杂的乔木,可由林场根据需要进行采伐,逐步将其替换为竹林。本规划期更新造林用苗量54.4万株,幼苗为香樟,在2014-2015年集中进行造林,主要针对针叶林经营模式和恢复性造林模式,针叶林模式的更新造林在观音岩、黑沟、猴儿沟开展,用苗量为51.4万株,面积为514 hm2;恢复性造林在田湾和仰天窝进行,面积12 hm2,用苗量3万株。森林采伐利用规划:(1)林木采伐规划,本经理期内的可选择性采伐树木的总蓄积不超过总蓄积的15%,其中群状择伐蓄积量为林场10%,单株择伐最大为总蓄积量5%,经理期选择性采伐木材量为6215 m3。(2)竹林采伐规划,以每公顷10%的强度进行选择性砍伐,林场每年每公顷可砍竹子的数量为15000-16500棵,根据《四川省一元立竹重量表》,从2013-2022年起,每年大约可收获可收获白夹竹15 t。林场效益分析:(1)经济效益,在2013-2022经营期内,林下种植、养殖、木材、竹材的收入每年可带来385.4-455.4的万元收入(2)社会效益分析,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保持空气的清新、环境的优美;(3)生态效益分析,吸收二氧化碳0.32万t、释放氧气0.2万t,降低温室效应等。“近自然林业”在我国的应用并不多见,希望本次规划能够为近自然林的推广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