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佛教与诗歌素来有不解之缘,不论是学诗的僧人还是学禅的诗人,他们总在诗歌中透露着自己的禅学思想,以禅喻诗也是唐代这个诗歌繁盛的年代的一大特色。其中,诗僧寒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寒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是很高,而对于其是否真实存在以及我们所说的“寒山诗歌”是否都为一人所作,学术界说法不一。不论寒山其人是否真实存在,他的诗歌在佛学界颇有影响,众多佛学经典中都记载了禅师们引用寒山诗歌来点化僧徒的公案。不仅如此,在20世纪50年代,寒山的诗歌经由日本漂洋过海传到了美国,并在美国这样一个以基督教为主流宗教信仰的国家掀起了“寒山热”,并持续了三十多年。之后寒山诗又反流中国,在台湾也曾有过寒山研究热潮。一个中国文学界非主流诗人在西方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其诗歌的译介,因此,研究其诗歌的翻译能够引起国内学术界重视,对寒山诗歌的传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目前学术界对于寒山诗歌的翻译研究多集中在史耐德的译本,其他译本少有涉及,并且研究多集中在对寒山存在的考证,其诗歌语言特点的研究,寒山诗歌在国外广泛流传的原因和对某个单独译本的分析。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大胆作出尝试,选取赤松和韩禄伯的译本为参考,并单独对寒山后期,也即他入禅期所作禅意诗歌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将从以下5个部分对寒山禅意诗歌进行研究:第一章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及文章的框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寒山的生平,寒山在美国的接受程度,国外的译介状况以及文中选取的两个译本及其作者。第三章从四个方面,即寒山的禅理诗歌,禅意诗歌,诗歌中的禅典以及禅的意象,对寒山禅诗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研究。第四章将对两个译本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并提出作者对两个译本的看法。第五章是总结部分,简述了作者的结论,文章的局限性以及对今后研究提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