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联合咪唑立宾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观察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比较糖皮质激素联合咪唑立宾与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或他克莫司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2)研究新型免疫抑制剂咪唑立宾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肾病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80例。入选标准符合:(1)年龄大于18周岁;(2)符合特发性膜性肾病且病理分型为Ⅰ~Ⅱ期,疾病严重程度需要免疫抑制剂干预治疗;(3)无免疫抑制剂使用禁忌症;(4)签署免疫抑制剂知情同意书;(5)出院后定期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肾病科门诊随诊,且随访资料完整。(2)研究方法:根据用药情况分为咪唑立宾组(MZR组)、环磷酰胺组(CTX组)和他克莫司组(TAC组),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三组患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分别联合咪唑立宾、环磷酰胺、他克莫司治疗。三组联合糖皮质激素起始剂量为0.8~1 mg/(kg·d),最大剂量不超过60 mg/d,8周后规律减量,维持剂量5 mg/d。咪唑立宾每天150 mg,顿服。环磷酰胺0.4~0.6 g间隔2周静点,或口服50 mg,每天2次,累积剂量达6~8 g停药。他克莫司0.03~0.05 mg/(kg·d),间隔12小时服药1次,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控制在5~8 ng/ml。回顾性收集患者治疗前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各项实验室指标及肾脏病理分级等临床资料,并记录患者随访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肌酐等实验室指标,同时记录相关不良反应。应用SPSS24统计软件分析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1、3、6、9、12个月时临床生化指标变化、不良反应以及治疗第1、3、6、9、12个月时的疗效情况。研究结果:(1)截止至2020年3月,本研究80例患者全部完成12个月的随访观察(MZR组28例,TAC组25例,CTX组27例)。(2)MZR组、TAC组、CTX组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三组各时间点的尿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均治疗有效;CTX组各时间点的血肌酐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eGFR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MZR组在第1、3个月时的血肌酐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但在第6、9、12个月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MZR组在第1、3、6个月时的eGFR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但在9、12个月时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TAC组各时间点的血肌酐和eGFR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三组间血清白蛋白水平在第3、6、9个月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提示MZR组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CTX组(P<0.05);三组间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eGFR在第9个月时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为MZR组尿蛋白及血肌酐水平低于CTX组,eGFR水平高于CTX组。然而治疗第1、12个月时三组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对比:MZR组各时间点的总有效率均高于TAC组及CTX组(第12个月时:93%vs88%vs85%);TAC组出现完全缓解最早且第3~9个月完全缓解率均高于其他两组,但第12个月时MZR组完全缓解率均高于TAC和CTX组(43%vs32%vs11%)。不良反应:咪唑立宾组较他克莫司组、环磷酰胺组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治疗第12个月时,新型免疫抑制剂-咪唑立宾联合糖皮质激素对降低尿蛋白、改善低蛋白血症,延缓肾功能不全有效;随访第12个月时,咪唑立宾组总有效率及完全缓解率均高于他克莫司及环磷酰胺组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其他文献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一词越来越被频繁提及,审计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
目的:探讨miR-5188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重要临床病理的关系。探讨miR-5188的表达与肝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随机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1日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手术切除的50对肝癌及癌旁组织,所有患者随访至2018年12月1日,所有患者没有接受放疗,化疗或生物治疗在手术前。所有标本经病理学证实为肝癌,癌旁组织均来源距离肿瘤切缘3 cm以外的未侵袭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