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时期隶书书家群体研究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aijj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书法对书法史最大的影响莫过于“碑学”理论的建立,“碑学”打破了传统“帖学”的桎梏,形成了新的书法理念,极大地丰富了书法史的内容。而“碑学”理论是建立在清代“篆隶中兴”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清代由于学风的转捩,使得学者开始将研究的对象转向金石文字,这种对新材料的搜寻、探访与著录虽然是“以证经史”为目的,但从清初的考据学,到乾嘉时期的金石学、经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介入,金石文字的学术研究整理与著录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繁荣。在学术研究的新材料中,汉碑作为清代考据学首先关注的对象,在学者研究整理的引领下,关注文字内容补阙经史的同时,一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文字书法中的风格和笔法的源流。在学者的参与下,隶书在各时代的发展得到系统梳理,学者与书家的互动更是促进了隶书的研究和艺术风格的展现。乾嘉时期以经学为研究主体的乾嘉学派,以治学之法介入书法理论,学者与书家不断地访碑,在大量新材料发掘的基础上又研究、整理、著述了当时的隶书材料,为隶书发展提供了学术基础,是其他朝代所不曾比拟的。可以说,清代的学术启蒙来源于汉碑,对于书法传统思路的打破也是源于隶书,隶书笔法更是作为古法的传承成为乾嘉时期评价书家的重要标准。新材料的出现,势必对观念和取法都会产生不同的表现,乾嘉时期由此成为学术繁荣和篆隶复兴的萌芽期。在这样新材料、新观念的冲击下,如何对这些材料进行取舍来挖掘古法的传承是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结合这一时期的背景、学者与书家群体的隶书理念与实践,来梳理隶书发展的脉络,总结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和内在因素。论文分为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正文通过对从隶书产生至乾嘉之前隶书发展的背景进行归纳,分析隶书产生之后历代书家的接纳和艺术表现的得失。乾嘉学派学者以学术为引领,对隶书学习的新观念和审美新取向起到了典范作用,形成了书学新观念与审美新取向。书家群体在崇尚个性前提下对隶书都有不同的实践,虽然艺术表现不同,但都是在乾嘉学派书学观念引领下探索的,扭转积习的同时又积极地借鉴最新学术成果,这种影响是深层次的也是极为重要的。相关研究多注重书家的艺术表现而对此鲜有涉列,这是本课题所重点阐述的。及至晚清,“碑学”理念的形成更是在乾嘉学派学者的理念下借鉴了北碑的笔法发展而来。在碑学运动的影响下,不同的书家群体开始将北碑融入隶书创作,但占据主流的还是乾嘉学派隶书理念下的学者群体,这更加肯定了乾嘉学派学者对隶书发展的典范引领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以时间发展为主线,通过对书家群体以流派、地域、观点等进行分类,将隶书在乾嘉时期的发展重新定位,指出乾嘉学派理念对隶书发展的典范意义。研究中以作品为根本依据,通过不同时期作品风格的真实表现结合取法对象进行重新评价、定位以期对当代的隶书发展提供参考意义。论文附录收录《清代隶书书家传世作品辑略》《清代隶书边款辑要》,编录了清代隶书的相关资料,对清代隶书的作品流传进行整理。
其他文献
稀土元素(REY)在工业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传统稀土矿的不断减少和限制开采,导致稀土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全球亟需寻找可替代的非传统稀土资源。煤及煤灰(渣和飞灰)被认为是稀土元素的潜在来源,针对稀土元素含量、赋存形态和回收做了大量研究,但稀土元素回收过程中有害元素再释放的研究不足,对于稀土元素回收的工艺流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针对国内4个典型燃煤电厂的煤和煤矸石及其煤灰,研究了燃烧过程
高精度屏蔽计算方法是核装置辐射屏蔽设计的重要基础,离散纵标法(SN)作为国际上主要的确定论输运求解方法广泛应用于屏蔽计算中。新型核装置的迅速发展对屏蔽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值模拟不仅需要高效精确的数值求解方法,可靠兼容的多群截面数据也是影响输运计算精度的关键因素。工程屏蔽问题中材料的强共振自屏效应会影响多群截面数据的准确性,高能中子的强各向异性散射也为精确制作多群截面带来极大困难。因此,高精度多
随着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架空线路通过气候恶劣地区日益增多,大风气象对架空线路运行影响也愈加显著。在大风载荷作用下,架空线路悬垂绝缘子串与输电导线偏离初始位置,并在新位置附近发生往复摇摆运动,在此过程中,若带电导体与邻近物体的距离小于安全电气距离,则会引发放电现象,致使发生风偏闪络事故。风偏闪络事故严重危害着架空线路的正常运行,为此,准确高效的计算架空线路风偏响应幅值,分析其动态响应特性与风偏防治措
直流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as 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s,GILs)能够满足分布式能源就地输送、城市电力管廊敷设、线路跨越江河等特殊输电需求,是直流电网未来发展的关键装备。三支柱绝缘子在直流GIL中起到支撑导体和电气绝缘的作用,具有提供热膨胀以及机械应变补偿等方面的优势,是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与交流应用场景相比,直流电压下三支柱绝缘子气-固界面电荷积聚更为严重,而且更
当下社会文化消费中,展览已然成为大众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内容,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展览中,策展行为往往重要而神秘。策展人作为实践者不断推动着国内展览生态的发展。本文正是将策展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从人类现当代的历史文明中的展示方式出发,简要阐述了西方策展本源与发展脉络。并针对中国当代艺术自由思想的觉醒,梳理中国策展实践的发展脉络,兴起、探索与发展脉络的重要节点。论文将重点论述放在总结和归纳出其展览生产的本质
学位
期刊
新媒体对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冲击巨大,要想让广播稳定发展,关键是要创新节目形式。文章以音乐广播访谈节目为例,分析其发展历程和面临的局势,着重讨论音乐访谈节目的制作过程与要点。通过剖析音乐广播访谈节目,使节目制作人、主持人明确工作重点,同时为他们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采用理论与案例分析两种研究方法,提出访谈节目可邀请受众熟知的嘉宾、问题设计上要结合嘉宾做客目的等建议。文章研究的局限性在于,虽然为广播音
本文旨在梳理中国绘画中的洞天绘画传统,并分析此类目的内部结构与具体展开,探究洞天对山水画发生、发展产生的作用,填补美术史研究中的此一方面缺漏。全文的重点论证有三,一、清理洞天生成的原委,为全文论述立下基础;二、考论洞天仙山系统是山水画起源的最大支持力量,而传统意义上对以宗炳、王微为中心的六朝画论过度拔高,遮蔽了洞天的意义;三、考论洞天绘画的源流之变与母题、分题类型及其在不同社会层面的展开。在论证洞
《化度寺碑》是初唐重要的宗教石刻,也是书法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名品。原石早毁,后代翻刻作伪不断。自清代翁方纲开始对此碑进行系统研究,一直延续至当代,吸引学者投身其中。但随着更多传世版本的出现,图像提取、复制等技术手段的提升,关于此碑的探索仍然有值得深入的空间。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石刻形成的相关历史宗教背景加以考察,通过补充前人未曾深入讨论或未被重视的版本,重新完善《化度寺碑》的版本分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