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褐斑病病原菌侵染途径及转录组研究

来源 :江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fcumt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是我国常用传统中药材也是重要药食两用资源。在食品生产中,从栀子中提取的天然色素广泛用于食品染色。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我国栀子规范化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但栀子抗病性较弱,易感染病虫害。栀子褐斑病是栀子常见病害之一,发病时不仅影响栀子正常生长,严重时甚至导致整棵栀子枯死。当前,栀子褐斑病常用的防治措施多为喷洒多菌灵等抑菌化学试剂。长期使用农药造成残留,不仅严重影响栀子的品质,更对生态和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在病害胁迫下,体内信号传导系统感知病害侵入,植物机体产生应激反应,调节体内防御系统抵御病害,调控相关相关功能蛋白表达以发挥相应防御功能。本课题通过对栀子叶片进行不同时间的病原菌侵染,对栀子叶片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研究栀子响应褐斑病的生理变化特征,并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栀子叶片和病原菌互作过程中超微结构进行观察,观察超微结构变化情况。同时对不同感病时期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栀子响应褐斑病侵染的关键基因。以期为探究栀子褐斑病病原菌侵染方式及途径,和栀子响应褐斑病病菌侵染机制,为栀子褐斑病的防治提供基础理论和依据。目的:探究褐斑病病原菌的侵染方式及途径,防御酶系统对病原菌的响应情况及栀子响应褐斑病病原菌侵染的关键基因,为后续褐斑病防治及抗病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1)通过防御酶的检测揭示栀子防御酶系统对病原菌的响应。(2)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病原菌侵染栀子叶片,探究病原菌的侵染途径及对叶肉细胞的影响。(3)经转录组测序分析病原菌侵染后栀子基因表达的变化进而确认栀子抗病相关基因。方法:(1)选取一年生栀子种苗叶片采用菌饼法接种病原菌葡萄座腔菌,并于0、4、12、24、48、72、96h后,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含量。(2)取接种病原菌0、2、4、6 d后的栀子叶片进行制片,后运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进行观察。(3)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用Seqprep和Sickl进行数据质控,利用Trinity数据库对clean reads进行从头组装,使用DESeq对各样本中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分析,运用GO和KEGG数据库对得到的差异基因进行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对得到的三条通路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用Cytoscape对其进行网络可视化分析。结果:(1)栀子叶片在接种病原菌后0~96h期间SOD、POD、CAT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DA呈先下降后轻微上升的趋势,PRO、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2)扫描电镜结果发现:生理指标变化的同时超微形态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由感病初期时,菌丝附着于叶片表面并侵入叶表皮;到感病中期,菌丝在叶片内部生长扩散并突破叶表皮;再到感病后期,菌丝交错成网状覆盖于叶片表面。透射电镜结果发现:感病初期叶绿体形状由纺锤形变成椭圆形,淀粉粒数量明显增多,感染中期,少数叶细胞存在细胞壁部分溶解现象,叶绿体形状均变成圆形,嗜锇颗粒显著增多。感染后期,细胞膜与细胞壁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细胞膜变形,部分出现破裂,叶绿体双层膜溶解破坏,分界变得模糊,甚至融为一体,类囊体片层和基质类囊体片层排列不规则,出现溶解现象。(3)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以在病原菌侵染下12、24、48和72h栀子叶片为实验组,0 h为对照组。共获得680463948条clean reads。对各实验组与对照组(0 h)的测序结果进行差异分析,当与对照组(0 h)相比时,病原菌侵染12 h后,差异表达基因在四组中最多有3696个,且下调基因有2117个,上调基因有1579个。侵染1d后,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在所有组别中最少仅有884个,其中407个上调,477个下调。侵染后2d后相对1d显著变化,有3208个差异基因,其中1329个上调,1879个下调。侵染3d后有2864个差异基因,其中1411个上调,1453个下调。对在四个病原菌侵染时间点后DEG进行Venn分析,比较分析显示,在所有时间点上,只有339个共同DEG,占较小一部分。总共存在6421个差异表达基因。对6421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栀子叶片被病原菌侵染后差异基因显著富集于苯丙烷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应用STRING数据库对三条通路的基因分别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根据网络中各个节点联通度大小,获得互作网络的关键基因。经分析得到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为COMT1,植物信号传导通路的关键基因为AUX1,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为SUS3。结论:(1)受到病原菌的侵染后,通过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来减轻并抵御病原菌的伤害。(2)扫描电镜结果发现病原菌主要通过溶解栀子叶片表皮的方式侵入叶片内部。透射电镜结果发现病原菌侵染对叶肉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叶绿体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有感病迹象出现时,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3)主要通过调控COMT1、AUX1、SUS3这三个基因的表达,改善植株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强化细胞壁来达到抗病的作用,为后续抗病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累及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近年来,中国人群UC患病率和发病率在不断升高。目前临床上治疗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然而这些治疗药物存在显著的副作用,仍有部分患者对其不敏感,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最终不得不进行手术切除。为提高UC患者的生存质量,急需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藏药绿萝花是天南星
土茯苓[Smilax glabra Robx.]为百合科(Liliaceae)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状茎,古籍记载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具有解重金属毒的作用。文献报道及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土茯苓总提取物能解重金属Pb毒性。然而,其解毒活性成分不清,药效物质基础不明。据以上现状,本论文开展土茯苓解重金属Pb毒性的物质基础研究,共包括四个内容:1)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解Pb毒性研究;2)乙酸乙酯部位
目的:为理清葛根、粉葛和葛花的药材基原,本课题从资源分布、形态、物候等多方面对葛、粉葛和葛麻姆3个变种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在种质评价的基础上,对3变种根部和花部药用成分进行分析,为葛的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查阅全国关于葛3个变种的标本,结合11个省市的实地考察,对葛3变种在中国的分布概况进行梳理,并调查和采集葛的种质资源,对野生的葛种质多样性进行初步评估。2.2020年2月~2021
目的:通过对四子散,即热奄包对脐部进行敷贴,治疗老年髋周骨折围手术期气滞血瘀型便秘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研究。同时根据当代中医中药药理学,简单分析四子散临床治疗功效及作用原理,为临床骨科医生对老年髋周骨折病人围手术期气滞血瘀型便秘的治疗,提供一种高有效率的治疗手段。方法:筛选与试验标准相符合的70位老年髋周骨折围手术期气滞血瘀型便秘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得到两组,一组为对照组35位,另一组为研
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研究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评估中药内外兼治对子宫腺肌症的治疗作用,进一步探求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可行性,并为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症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将6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依据中医“内外兼治”理论,采用自拟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消异止痛方进行治疗。消异止痛方从
目的:中医是一门实践理论科学,中医治疗鼻渊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逐渐累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本课题试图通过检索中医古代文献中对鼻渊的认识及治疗,提取古代医家的临证智慧,以期为当代中医所用,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为更好地继承发展中医对鼻渊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设立鼻渊古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第5版《中华医典》进行检索,并将所得数据按鼻渊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目的:本次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消肿散结饮联合烙法治疗痰瘀互结型儿童鼾症的临床研究,并尝试初步探索其治疗机理,希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验证,以期寻求一种治疗儿童鼾症(扁桃体肿大为主型)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并作为中医特色内外并治疗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方法:本实验将符合纳入标准(以扁桃体肥大为主所致的儿童鼾症患儿)的48例患者,按1:1的比例将受试患儿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以及烙法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采用消肿散结饮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法,以热敏灸联合针刺疗法作为试验组,以单纯针刺疗法作为对照组,观察热敏灸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运用单纯针刺疗法,取穴:膻中、乳根、屋翳、期门、太冲、丰隆、行间、肩井,1次/日,每次30分钟,试验组运用热敏灸联合针刺疗法,即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热敏灸治疗,1次/日,每次治
目的:通过观察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评价祛风除湿通络方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索其取效机制,为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新方向。方法:1.病例收集:依据相关标准,选择2020年2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为风湿痹阻证的住院患者6
目的:观察并分析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HFmrEF)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指标差异,探讨其与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以及证型分布特点,进而阐明HFmrEF中医病因病机,提供辅助证型判定的客观量化指标,以期提高HFmrEF的中医辨治水平和临床疗效,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方法:收集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HFmrEF住院患者137例,记录所有患者症状、病史和基本资料,对HFmrEF患者进行辨证并按照中医证型(气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