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非典(SARS)暴发以后,我国改变了传染病报告的模式,由原来每月以统计报表从县区向地市、省、国家逐级报告的传统形式转化成基于网络的、实时的、个案直报系统,由地方直接到中央,覆盖了甲、乙、丙三类共37种法定传染病(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列为法定丙类传染病,使法定传染病监测病种达38种)。虽然我国已建立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但是全球和我国的传染病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因此有必要对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进行能力评估,以不断完善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本次研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江西省、甘肃省和山西省开展,每个省各抽取3个县作为研究现场,运用自行设计和开发的评估工具开展现场调查工作,评价上述农村地区传染病监测和预警能力,最后提出改善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体系能力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抽样地区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均实现了传染病的网络直报,但是仍然有地区的乡级卫生院没有实现传染病的网络直报,所有村卫生室的传染病报告方式仍然停留在打电话或者提交传染病报告卡。目前,传染病网络直报运行正常,被调查的9个县2008年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病例数前几位的是乙型肝炎(4877例),肺结核(3720例),菌痢(949例),和全国2008年传染病报告疫情一致。目前的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起到了实时监测和及时预警的作用,但调查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首先,在传染病报告方面,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迟报、漏报现象。其次,在传染病疫情预警方面,有以下几点问题:①预警的阈值设置不够合理;②预警信息没有结合空间信息;③预警短信缺乏及时性,导致了传染病疫情重复预警、准确率低。对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执行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在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乡级与县级医疗机构和人员的差距比较大,乡级和村级医疗机构在人员构成、设备配置、传染病报告意识等方面的欠缺,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报告、管理传染病,造成了目前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头重脚轻”,系统内部发展不均衡。另外,不同地区间的医疗卫生机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和政府的政策导向又造成了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外部发展不均衡。通过本次研究初步总结出了目前农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在政策制度方面,需要县级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保证各部门在传染病疫情发生时能根据文件和方案的要求进行协作,对传染病疫情做出及时处理,对于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都需要制定出针对传染病报告的奖惩制度,保证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避免迟报和漏报现象。其次,经费方面,除了增加传染病防控相关的配套经费外,尤其需要增加从事防保工作的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津贴。公平合理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政策应尽快制定,肯定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贡献,给予相应的报酬,以完善农村基层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网络。第三,人员方面,加强各级医务人员培训,对于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能力有重要意义。对于培训的形式,除了传统的培训班以外,可以尝试采取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如视频教学等,既提高培训的效果,也能保证培训的覆盖率。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体系,但是系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和完善,以应对不同传染病疫情的暴发和流行,保障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