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斜视是国内外的常见病,对患者的外观形象、视觉功能及其学习、工作、心理均有较大的影响。神经源性斜视是非共同性斜视中较复杂的特殊性斜视,包括运动眼球外肌的动眼神经(Ⅲ)、滑车神经(Ⅳ)和展神经(Ⅵ)的麻痹性斜视等。磁共振成像(MRI)具有强大的多平面重组技术(MPR)等图像后处理的重建技术,在脑脊液背景的衬托下可以清晰显现运动眼球外肌的脑神经脑池段及其周围结构,并能够进行直观、准确的空间定位。目的利用MRI图像后处理的多平面重组技术(MPR),观测运动眼球外肌的动眼神经(Ⅲ)、滑车神经(Ⅳ)和展神经(Ⅵ)的脑池段,在MRI重建影像上的长度、夹角、倾斜度以及与邻近血管的位置关系等,为临床辨别神经源性或肌源性的斜视提供诊断依据。材料和方法收集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影像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施行头部MRI三维快速平衡稳态成像技术(3D-FIESTA)序列扫描的检查者影像100例(200侧),其中男、女性各50例,年龄20-66岁。将被检查者的全部原始影像数据输入三维重建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分别在斜横断位、斜矢状位、冠状位上,以层厚0.50 mm进行影像重建。观测动眼神经(Ⅲ)、滑车神经(Ⅳ)和展神经(Ⅵ)脑池段的长度、夹角、倾斜度以及与邻近血管的位置关系等。结果1.在斜横断位、斜矢状位重建影像上,分别有97%(97/100)、97%(97/100)被检查者能够完整显示双侧动眼神经(Ⅲ)的脑池段;在冠状位重建影像上,100%(100/100)被检查者的双侧动眼神经(Ⅲ)呈点状。动眼神经(Ⅲ)脑池段的长度、与正中矢状面夹角、倾斜度分别为(17.44±2.16)mm、(24.43±±5.25)°、(69.444±8.79)。,与大脑后动脉的接触率、分离率分别为56.0%(112/200)、44.0%(88/200),与小脑上动脉的接触率、分离率分别为60.0%(120/200)、40.0%(80/200)。大脑后动脉走行于动眼神经(Ⅲ)脑池段的上、下方分别为100.0%(100/200)、0.0%(0/200),小脑上动脉走行于动眼神经(Ⅲ)脑池段的上、下方分别为1.0%(2/200)、99.0%(198/200)。大脑后动脉走行于动眼神经(Ⅲ)脑池段的近侧段、中间段、远侧段分别为40.5%(81/200)、56.0%(112/200)、3.5%(7/200),小脑上动脉走行于动眼神经(Ⅲ)脑池段的近侧段、中间段、远侧段分别为32.0%(64/200)、66.5%(133/200)、1.5%(3/200)。2.在斜横断位、斜矢状位重建影像上,分别有93%(93/100)、82%(82/100)被检查者能够完整显示双侧滑车神经(Ⅳ)脑池段;在冠状位重建影像上,79%(79/100)被检查者的双侧动眼神经(Ⅲ)呈点状。滑车神经(Ⅳ)脑池段的起点至小脑幕长度、至正中线距离分别为(7.70±1.84)mm、(5.63±1.11)mm,与小脑幕游离缘的位置关系即紧贴、隐蔽分别为58.5%(117/200)、41.5%(83/200)。滑车神经(Ⅳ)脑池段有88侧分支血管与73侧滑车神经(Ⅳ)有接触点,与滑车神经(Ⅳ)起点处之间的距离平均为3.4 mm;有66侧分支血管与59侧滑车神经(Ⅳ)相邻但并不相接触,相邻处与滑车神经(Ⅳ)起点处之间的距离平均为3.1 mm。3.在斜横断位、斜矢状位重建影像上,分别有97%(97/100)、99%(99/100)被检查者能够完整显示双侧展神经(Ⅵ)脑池段;在冠状位重建影像上,75%(95/100)被检查者能够显示呈条状或点状的展神经(Ⅵ)脑池段。展神经(Ⅵ)脑池段的长度、与正中矢状面夹角、倾斜度分别为(15.604±2.81)mm、(32.46±7.73)°、(52.37±8.50)°,与小脑下前动脉的接触率、分离率分别为75.5%(151/200)、24.5%(49/200)。小脑下前动脉走行于展神经(Ⅵ)脑池段的上、下方分别为29.5%(59/200)、65.0%(130/200),其中有5.5%(11/200)不能区分其上、下方关系。结论1.MRI三维快速平衡稳态成像技术序列(3D-FIESTA)结合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可以清晰地显示动眼神经(Ⅲ)、滑车神经(Ⅳ)、展神经(Ⅵ)的脑池段及其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2.动眼神经(Ⅲ)、滑车神经(Ⅳ)和展神经(Ⅵ)的脑池段及其毗邻结构MRI重建影像的观测,为脑神经发育异常的诊断提供了直观的形态学依据,也为临床辨别神经源性或肌源性的斜视提供了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