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呈暴发趋势,据WHO资料表明,1998年全球有糖尿病患者1.35亿,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猛增至3亿,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超过4千万,居世界第二位,现已成为继心血管病及肿瘤病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据报道,患病率国外报道高达40%~60%”,国内报道约85%,该并发症起病隐匿,进展缓慢,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其发病率也逐步上升,也有相当一部份病人在糖尿病早期即可发生。目前对DPN的治疗已逐渐趋于多元化,多在严格控制血糖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尚缺乏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低频脉冲刺激穴位疗法为治疗改善DPN的一种有效方法之一,其方法相对于其它治疗有简单、安全、有效、操作性及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及研究,为临床治疗DPN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及方法。目的:观察低频脉冲刺激穴位疗法治疗DPN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该法在治疗DPN上的有效性、安全性、耐受性及优势性,同时比较低频脉冲刺激穴位疗法与低频脉冲刺激穴位和非穴治疗间的差异性,并探讨其改善糖尿病各项理化指标的可能性,为临床治疗DPN提供参考依据及研究方向。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DPN患者90例,分别为治疗1组、治疗2组及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所有患者均予以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控制及降糖等西医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每日一次低频脉冲治疗,其中治疗1组刺激穴位治疗,穴位选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案,治疗2组选用人体的非经络穴位方案,2周为一疗程,将三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及主要实验室检查、感觉阈值等进行比较,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方面,治疗1组为89.2%,治疗2组为85.8%,对照组为67.9%,三组的症状改善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的效果,其中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个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组与治疗2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神经体征疗效总有效率上,治疗1组为82.1%,治疗2组为78.6%,对照组为64.3%,三组的神经体征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组与治疗2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DPN特征性临床表现的有效率上,治疗1组为85.7%,治疗2组为82.2%,对照组为64.3%,三组对DPN特征性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组与治疗2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50.05);在实验室数据方面,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三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50.05);在感觉阈值方面,三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组与治疗2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神经体征及感觉值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耐受性良好,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低频脉冲治疗能够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此结果证实低频脉冲能改善人体的微循环、促进神经的修复、兴奋神经肌肉组织、改善组织营养、加速炎性物质的吸收消散等作用,但不能明确低频脉冲治疗能够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尽管低频脉冲刺激穴位治疗较刺激非穴位治疗临床效果更好,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不能证明低频脉冲刺激穴位疗法优于刺激非穴位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