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柴油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醇在常温下是液体,可燃界限宽,燃烧速度快,可以实现稀薄燃烧。甲醇柴油混合燃料含氧量高,燃烧完全,可以降低尾气排放,特别是可以大大降低颗粒物的排放。而且,燃用甲醇柴油混合燃料无需改变发动机结构。甲醇柴油混合燃料技术不但能够缓解石油供应紧张的矛盾,还可以显著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甲醇柴油也存在混合稳定性差、闪点低等问题,因此开展甲醇柴油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以油酸、生物柴油、醇类、混合醇类、醚类、酯类为助溶剂来制备了澄清透明的微乳化甲醇柴油,考察了单一组份助溶剂、双组份复配体系对微乳化柴油体系的影响:进而选取了span80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其他类型的表面活性剂进行双组分复配,辅助以C3、C4、C5、C6、C7、C8的醇,制备了微乳化甲醇柴油,探讨了助溶剂、复配助溶剂以及助乳化剂的添加量对微乳体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别以油酸、正辛醇、油酸/正辛醇(1:9)为助溶剂,助溶效果较好,甲醇的溶入量分别为15.3%、16.0%、16.0%(wt),以span80/OP-10(最佳复配比7:3 wt%,以正辛醇为助乳化剂)为复配表面活性剂,乳化效果最好,甲醇的溶入量为15.7%(wt)。但研究发现,虽然在助溶剂作用下,甲醇与柴油能够融合在一起,但是制备的甲醇柴油闪点低,稳定性差,遇水或者在低温下会分层,不能满足车用柴油的闪点技术指标,润滑性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使用也不安全。并且,使用助溶剂的量大,成本高,经济性不佳。  上述研究表明,采用甲醇与柴油普通混合的办法,不但存在甲醇和柴油混合易分层,稳定性较差的问题,也没有解决甲醇柴油闪点低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研究提出利用水力空化时产生的机械效应和化学效应,为甲醇与柴油的物理混合以及化学反应提供一种非常特殊的物理环境,以促进甲醇与柴油的混溶并改善其物化性能。实验选用北京老友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空化设备,通过水力空化技术制备了甲醇柴油。优化的设备工艺参数为:功率30KW、喷嘴(φ)12.5·8mm、叶轮直径(φ)24mm;进料温度23±2℃、出料温度55+5℃、空化压力0.45~0.5Mpa、空化时间15min。研究表明:微量水的存在能够大幅度提高甲醇柴油的闪点;适当含量的B助剂可以提高甲醇柴油中甲醇的混入量。水、B助剂是制备甲醇柴油不可或缺的两个组分。在水力空化条件下,当甲醇:B助剂:柴油:水为10:5:84:1(wt%)时,可以制备出闪点大于55℃、甲醇含量大于9.3%(wt%)的M10甲醇柴油。台架试验表明:燃用M10甲醇柴油,与0号国标柴油相比,柴油机的扭矩和功率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对柴油车的正常工作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耗油率与0号国标柴油相当,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同时,燃用甲醇柴油时尾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明显降低,在各转速下颗粒物排放降低了35%~51%:同时CO排放平均下降了30%,NOx排放下降了5%;但未燃尽的碳氢化合物排放有所升高。
其他文献
本文对聚合物微球调剖剂的物理性能进行了室内试验,检测其固含量、吸水倍数、静态溶解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聚合物微球颗粒溶胀成大量具有一定弹性、韧性的小胶体,稳
海洋生物声纳研究属于海洋声学、海洋生物、仿生学和信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对于水声声纳技术、信号处理、水下探测与通讯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海豚生物声纳的回声定位系统对
会议
无隔板镁电解槽是熔盐电解法生产金属镁的主要设备,其生产主要耗能为电能。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节能降耗、高效高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能量平衡的基础上改变电
问:2016年中国内销情况如何?长田:面料内销的销售比上一年增长了约1成。中国成衣市场低迷的情况中,积极开拓新顾客获得了成果。另一方面,利润则受到了日元从5月开始急剧升值
在复杂的海底环境中,海底观测网络依赖高度可靠的基于水下接驳技术的接驳盒设备实现电能供给、数据采集以及通信功能.实际工作中臵于远洋深海的接驳盒系统、传感器系统的设计
会议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和浸渍.提拉法制备TiO2薄膜,用作亚甲基蓝水溶液的光催化氧化降解反应的催化剂,考察了各种制备条件对TiO2薄膜性能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
海底观测,无论是对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还是海底资源的勘探和开发,都是十分重要的.自主水下航行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简称AUV)是无缆连接的水下自主观测平台
会议
人们认为,在植物异源多倍体早期世代中,基因组是不稳定的。然而,已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物种当中,由异源多倍化所引起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对于植物进化而言,此种不稳定性可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抑或只是随机地出现在某些特定的物种或植物个体当中。本研究利用四倍体小麦Triticum turgidum ssp. Durum (基因组BBAA)和二倍体物种Aegilops tauschii (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