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乾嘉时期是考据学的鼎盛时代,史学及其他学科领域也广泛地运用考据学的手段展开研究。众多乾嘉学者对史籍的研究,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史学研究,还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史学发展。他们多以“求实”的理念,在史籍文献研究上会通史事、辨明史法、考辨错讹、诠蒙解滞。这些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校勘史文、考证史事、案断史评等方面。乾嘉学者们力图恢复古籍原貌,对于传世典籍进行校勘、辨伪、考证、辑佚和注释,出现一批卓有成就的考据著作,为后代治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研究唐史,离不开对新旧《唐书》以及相关唐史文献。乾嘉学者正是从考据学的角度对“两唐书”展开考据研究。因此,研究唐史,特别是涉及到史料学、史源学时,就必须对乾嘉学者相关的学术成就有所知晓。从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基础出发,总结甄别乾嘉学者的考据方法及成果,是很有必要的。在对“两唐书”的研究方面,清初主要有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新旧《唐书》的考证,万斯同对新旧《唐书》中史表的补编,以及沈炳震编撰的《新旧唐书合钞》等。到了乾嘉时代,主要有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听的《廿二史考异》和《诸史拾遗》、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与《陔余从考》、劳经元的《唐折冲府考》等著作。在乾嘉之后,学者们继续对新旧《唐书》进行研究,出现了赵绍祖的《新旧唐书互证》、唐景崇的《唐书注》,此外还有丁子复《唐书合钞补正》、王先谦《新旧唐书合钞补注》对沈炳震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他们对新旧《唐书》进行细致的校勘辨伪、按断史评,用功颇深。乾嘉时期学者长于考证典籍,精于校勘辨伪。通过对乾嘉学者在史籍文献研究方面的考察,有助于深化对历史文献学的认识,有利于当今学者自身综合学术水平的提高。本文认为乾嘉考证之学所表现的,既是一大批以考据为治学方法的学者的学术表现,又是他们在史学研究领域体现出的别具一格的思想人格。前者是外在的学术方法,后者是内在的学术追求,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呼应,总归于求真务实。审视乾嘉考证之学兴起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考据的精神在于求真务实。求真务实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宋明时期高唱义理的虚无学风,一方面是为了学术经验的发展与积累。乾嘉学者们深入探求朴学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大范围运用音韵文字、章句训诂等考证方法,展开了对史学文献的研究。这种求真务实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恢复典籍原貌,将治学求实的精神寓于校勘辨伪之中,让传统的回归传统,实现对历史文献的考据活动,从文献的层面去接近文字中的古代世界。由于篇幅所限,难以对众多乾嘉学者进行逐个细致的研究,所以本文将从其中选取被称作乾嘉考史三大家的王鸣盛、钱大昕、赵翼,以他们的代表作《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作为研究切入点,考论乾嘉学者在校勘史文、考证史事、按断史评方面的诸多成就,探寻他们在史籍文献研究中的视角与线索,论述他们在考证史学方面的贡献与成就。基于以上的认识,在具体的立论写作上,本文分为五部分。绪论综述清代前期对新旧《唐书》研究的发展源流,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明确论述乾嘉史学的范围;正文三章着重讨论和分析乾嘉史学的代表人物王鸣盛、钱大听、赵翼在新旧《唐书》研究活动中,如何在校勘史文、考证史事、案断史评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通过他们在新旧《唐书》考证活动中的具体实例,详细分析乾嘉考证史学的具体现象;结论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出发,评价清代学者包括乾嘉学者在内的在新旧《唐书》上的总体贡献,探讨乾嘉考证史学对当今史学发展将会起到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