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电针对实验性脊髓损伤大鼠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血栓素B2(TXB2)含量的影响,研究GFAP和TXB2含量与脊髓损伤(SCI)的关系,探讨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和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理,为脊髓损伤的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将48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造组、模型组、甲基强的松龙组和电针治疗组,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将后三组造模。本实验采用的是改良的Allens重物坠落撞击法造模,造成大鼠脊髓中度损伤(50gcm),随后采用BBB评分和斜板试验在不同的时间对大鼠后肢功能进行评价;通过损伤段脊髓组织的HE染色病理切片来观察药物、电针治疗后脊髓的组织变化;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放免法测定血液中TXB2和伤区脊髓组织GFAP含量,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电针疗法可以减轻脊髓损伤区的继发性损害,从组织形态学角度来看:甲基强的松龙组和电针治疗组脊髓损伤区域神经组织损伤程度与模型组有明显差异:从病理学角度来看:两治疗组与模型组大鼠伤区脊髓组织中GFAP和血液中TXB2含量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基强的松龙组与电针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素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的变化在脊髓损伤的继发性损害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针疗法能够改善由于脊髓损伤带来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和二便功能障碍,能够较好的改善大鼠的生存状况,减轻脊髓组织的形态损伤。说明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有治疗作用,并能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可能是通过改变血液中血栓素和受损脊髓组织中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含量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