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念看莎士比亚戏剧中典故的舞台演出翻译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莎士比亚辞世已近四百年,不论是在学者的书斋,还是伶人的舞台,莎翁仍旧独领风骚,饮誉四海。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吐露芬芳,活跃的翻译实践与研究自然功不可没。然而,对莎剧中典故翻译(尤其是以舞台演出为导向的翻译)的研究似乎并不多见。为弥补这一缺憾,本文旨在借助关联理论探讨莎剧中典故的舞台演出翻译,从理论与技巧两个层面展开分析,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与策略。   由Sperber和Wilson创立的关联理论是语用学中的新兴理论,它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人类交际行为。关联理论将言语交际视为由说话人进行明示、听话人进行推理的明示.推理过程,且“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其自身具有最佳关联性”——这就是交际双方所遵守的关联原则。Gutt最先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它在该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解释力。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双重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且由于源语文本读者与目的语文本读者的认知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翻译往往易于成为Gutt所说的“次等交际情景”。   典故是一种高度依赖于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的语言文化元素,典故翻译也因而更有成为“次等交际情景”之虞。莎翁笔下的典故来源丰富,变化多端,而以舞台演出为导向的莎剧典故翻译又必须考虑到剧场演出的时间限制,因此可谓是难上加难。   本文作者认为,依据关联理论,以舞台演出为导向的莎剧典故翻译应当以“即时关联重建”为原则。音译与直译在以下两种情况时适用:其一,上下文语境足以弥补目的语观众的认知语境缺失;其二,由于文化交流日益繁盛,理解典故所必须的假设已存在于目的语观众的认知语境之中。若非上述两种情况,音译与直译则难以达到即时关联重建的目的。此时译者可采取两大类翻译策略:保留原典,补偿认知语境;舍弃原典,揭示语境含义。前者又可细分为两类:直接补偿,即扩充法,以及间接补偿,即描述法。后者可细分为直接揭示,即意译,以及间接揭示,即文化取代。   本文主体部分由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构成。第二章首先介绍了关联理论及关联翻译观;第三章简要介绍了典故的定义和功能,并依据其来源对莎剧中的典故进行了归类;第四章是全文的核心,结合实例详细阐述了莎剧典故的舞台演出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其他文献
随着原本贫瘠,落后的西部得到开发后变得富庶,文明,人性中的道德困扰和精神危机日益明显。挽歌作家敏感地发现了这一主题并创作相关作品揭示该现象,表达对西部传统美德如勤劳,质朴
交际课程中的口语行为设计在“德语作为外国语教学”(DaF)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发展学生交际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设计和应用口语行为,已成为这个领
对媒体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众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这些研究从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指出:媒体中的刻板女性形象是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是性别上的不平等。然而,对
西方传统的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必须“隐身”。而具体的翻译过程则被视为一种模仿性的和非创造性活动。因此当不少学者尝试把不同的文体概念运用于翻译研究中时,原作者风格的再现
悲剧是一种为众多观众所欣赏和热爱已久的古老而流行的文学或艺术形式。其原因主要是悲剧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和心灵的震撼。我们在欣赏悲剧时总是为悲剧中主人公那令人心碎的经
《押沙龙,押沙龙!》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第九部长篇小说,亦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说以美国内战为背景,讲述一个南方家族由盛转衰的发展历程。   小说篇名直接取材于《
本文旨在分析《都柏林人》中的死亡。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中,死亡贯穿整部作品,体现在诸多方面,蕴含了乔伊斯对于死亡的理解。本文先分析《都柏林人》中所体现的物
“其实世界上到处都是谜题,人正是从问第一个‘为什么’才开始真正成为了人,它是人类的本能之一,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浩繁漫长的解谜史,推理小说为什么不能写深、写大?”  冶文彪曾花7天时间数《清明上河图》里边的人物,在电脑上数完,又在10多年前在开封买的原大绢本上数了一遍。最终的答案是824个人。这段时间他中了那次宋朝古都开封之行的魔障,他要做好旅行指南穿越到宋朝,与画中这800多号人聊一聊天。  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