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萌芽》杂志社联合全国七所高校举办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该大赛获得成功并推出了一批青少年文学新人。韩寒是获得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选手之一。同年,他出版《三重门》并获得巨大反响,开“80后”写作风气之先。此后,在五六年时间里,韩寒、郭敬明、张悦然、周嘉宁等一批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青少年写手出现在读者面前。他们勤奋地创作出许多关于青春、爱情、成长经历、都市生活等内容的作品。这些作品经过出版社的精心包装和媒体的大力炒作,进入大众视野,受到许多同龄读者的欢迎,成为畅销文学作品。“80后”写作成为近几年来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文学现象,报刊、杂志上有许多关于“80后”的只言片语的感悟式评论。他们已经引起了主流文坛的注意。“80后”写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由于它是近几年出现的文化现象、文学现象,至今没有关于“80后”写作的系统的文化或文学研究。因此,本论文以“80后”写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文本阅读,借鉴相应的文学理论、文化理论系统地分析“80后”写作的文学、文化、社会意义。首先,绪论概述了“80后”写作的总体情况,对“80后”作家群、作品以及关于他们的争论作一番梳理、分类、归纳。然后,第一章着重分析“80后”的出场背景及其对他们创作的影响。其中包括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和全球后现代主义思潮流行的时代特点,严格统一的国家教育体制,文化生产机制的市场化以及文学的商品化,网络文学的兴起。第二章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80后”写作作总体概述,探讨“80后”写作的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及其写作所反映的现代人主体性缺失的这一内涵。他们的写作具有后现代主义的平面化、碎片化、游戏性的特点。同时,后现代社会的消费性使得他们的写作自始至终与市场共生共赢,主体性消失在消费主义的侵蚀中。由于文化的多元化,他们的写作也呈现多样的风格和主题。第三章主要运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消费文化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从“80后”写作与现实的关系这一角度具体分析、阐释其写作的题材内容、思想感情、文化内涵、社会认识价值等。无论他们与现实的关系是对抗、讽刺、认同还是疏离,“80后”都是通过写作来表达自我。最后,第四章指出“80后”写作的意义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