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自然是游牧人衣食住行的源泉,是生存之根基。可以说古代蒙古族,对于人和自然万物有着同源性的认识,对于大自然有着强大的依赖性,并且对于自己的生命和自然界生命的本质有着统一性的直觉意识。在大自然这个生态系统中,每种生命形式都有其平等的生存权利,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没有贵贱之分,每种形式的生命都是神圣而值得尊敬的。因此,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敬畏自然界一切生命形式,是我们内在的德性追求,从内心上对自然界拥有无限责任是我们作为人类的道德义务。面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自然界中其他生命体的不断减少,我们出于对自然界的责任,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爱护自然、保护生命、节约自然资源,把对自然的伤害降到最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理念。蒙古族自古以来在生产生活方面,长期以自给自足的畜牧业和狩猎业为主,在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环保内涵和极为深厚的生态伦理意识。而在其传统生态伦理意识中的敬畏生命观是蒙古族生态智慧的精髓,可以称之为游牧生态文化中最本质、最精彩的部分。古代蒙古族深受其物质层面因素和精神层面因素的影响,有其独特的游牧文化和生态智慧。在游牧文化中,联系人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的中心环节就是生命。因此,古代蒙古族以敬畏生命观作为最主要的价值观念,在其中蕴含着卓越的生态智慧和人们实践的道德准则,在他们游牧生产生活中整体上贯穿着敬重生命、爱惜生命、崇尚自然的生态伦理意识,他们关注的不只是个体的生命形式,更关注的是整个的生命世界。本文在对古代蒙古族所理解到的“生命”进行阐释和描述的基础上,对古代蒙古族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活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和情感观念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敬畏生命观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重点对古代蒙古族敬畏生命观及其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地挖掘与探究,其内涵主要以“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天父地母观”和“长生天崇拜”这四种形式表现着。最后,对古代蒙古族敬畏生命观进行了评析,总结出了古代蒙古族敬畏生命观的特点及现代价值。通过对古代蒙古族敬畏生命观的分析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代蒙古族敬畏生命观的形成和萨满教的“万物有灵”论是分不开的。“万物有灵”论以信仰和禁忌的方式教导着人们爱护生命,并对整个的生命世界怀有敬畏之心。古代蒙古族敬畏生命观作为蒙古族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部分,对于改善当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