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稀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属于准公共物品,具有争夺性和排斥性,即一个人进入大学就意味着减少其他人进入大学的机会。可见高考对中国考生的重要性。然而高考以分数为指标分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硬性条件营造了“以分数论成败”、“一考定终身”的社会环境,使高考制度看似公平的背后缺乏对于特殊人才和弱势群体的照顾,无法实现实质性公平。高考加分政策的制定是对弱势群体和特长生的补偿,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高考加分政策制度设计及执行监督的不完善,使造假问题、权钱交易不断出现。教育部在2010年和2014年分别颁布《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瘦身,力求维护教育公平。补偿性高考加分政策是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是追求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因而对补偿性高考加分政策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探讨其实现的价值以及价值偏差,并对其规范化提出建议,有助于补偿性高考加分政策理论研究的深入扩展和科学规范的执行。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政策分析法、文献法和问卷法。通过运用威廉·邓恩的政策分析模式和刘复兴的价值分析模型对补偿性高考加分政策进行分析。依据威廉·邓恩的政策分析模式将研究内容分为补偿性高考加分政策的事实分析、价值分析和规范分析,运用刘复兴的价值分析模型对补偿性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价值分析。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补偿性高考加分政策的实施情况了解,对补偿性高考加分政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事实分析,并对其特点进行归纳:第一,补偿性高考加分政策不断发展,加分项目和加分对象逐渐增多;第二,补偿性高考加分政策走向成熟,逐渐规范化;第三,加分项目缩减、加分幅度降低是补偿性高考加分政策的发展趋势。运用刘复兴的政策价值分析模式,从价值选择、合法性、有效性三个方面对补偿性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价值分析,并使用问卷法进一步探析价值偏差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教育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直接原因——高考制度的弊病;制定方面制定主体多样化致使加分项目繁多,政策制定缺乏法律依据且出台过程不透明;制度设计不严密;执行监督方面政策执行没有相关法律依据,执行缺乏监督机制。依据事实分析和价值分析对补偿性高考加分政策从理性思考、补充机制和退出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理论思考。依据价值偏差出现的原因并结合对社会大众和利益群体的问卷调查从制定方面教育部统一制定补偿性高考加分政策、规范加分项目以及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增加制定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制度设计方面规范加分对象和统一加分幅度,执行监督方面健全执行的机制、杜绝教育腐败以及完善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机制等三个方面对补偿性高考加分政策的规范实施提供实践策略,从而对补偿性高考加分政策进行规范分析,回答补偿性高考加分政策“应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