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的症候群,而各种客观检查未能发现任何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属于功能性胃肠病范畴。本病的发病率高,多数患者症状慢性迁延、反复发作,需长期服药及反复就诊。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需临床上进一步探讨。目的:1.通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的采集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特点、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二者的相关性。2.通过对其中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相关临床资料的统计与分析,初步描述Hp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相关症状和证候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以期指导临床更有目的的诊治。方法:自2009年4月至2011年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门诊的10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以其临床资料为依据进行调查统计。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对相关资料进行t检验、秩和检验及卡方检验。结果:1.女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患者以18-30岁这个年龄段为最多;学历多在大专以上;职业以技术人员和职员为多;病程多在一年以内。2.患者的各项中医症状中,出现频率前五位的症状分别为胃脘胀满(96例,占94.12%)、嗳气(85人,占83.33%)疲乏无力(83人,占81.37%)、食后胀甚(78人,占76.47%)、胃脘疼痛(76人,占74.51%)。所有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中,位于前五位的症状分别为胃脘胀满(181分)、食后胀甚(146分)、嗳气(135分)、疲乏无力(114分)、胃脘疼痛(102分)。3.本病中医证型分布为肝胃气滞证28.43%,脾虚气滞证26.47%、肝胃郁热证23.53%及湿热壅滞证21.57%。可认为FD患者中医证型总体构成比相同(P>0.05)。4.患者性别在中医证候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及病程在中医证候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Hp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功能性消化不良Hp阳性患者的症状积分与Hp阴性患者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Hp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各症状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Hp阳性的FD患者胃脘疼痛、上腹烧灼感、嗳气、便秘症状的出现与Hp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p阳性的FD患者胃脘胀满、食后胀甚、疲乏无力、恶心呕吐症状的出现与Hp阴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FD患者便秘的严重程度与Hp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症状的严重程度与Hp无显著相关性(P>0.05)。10.Hp在FD患者餐后不适综合征及上腹痛综合征两个亚型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以女性居多,30岁以下的青壮年和大专学历以上教育水平的人群更易罹患,多数病人病程不长,可及时就诊。2.胃脘胀满症状无论在频数方面还是在症状总积分方面均排在首位,表明胃脘胀满是FD最明显的症状,也是治疗本病需首要解决的问题。3.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分布平均。4.性别与FD证候分布具有相关性,男性属湿热壅滞证为多,女性属肝气郁滞证为多。年龄及病程长短与FD的证候分布无关。5.Hp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分布相关,Hp阳性的患者属湿热壅滞及肝胃郁热证多。6.Hp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积分相关,Hp阳性患者各项症状积分较高。7.Hp感染与否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各症状的分布无关。8.Hp与FD患者胃脘疼痛、上腹烧灼感、嗳气、便秘症状的出现相关,而与其胃脘胀满、食后胀甚、疲乏无力、恶心呕吐症状的出现无关。9.Hp与FD患者便秘的严重程度有关,而与其他各项症状的严重程度无关。10.Hp与FD患者餐后不适综合征及上腹痛综合征两个亚型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