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下床活动对下腰椎滑脱融合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为下腰椎滑脱融合内固定术后是否可以早期下床活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75例腰椎滑脱行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其中男的39例,女的36例,平均年龄为42.4±5.3岁,均诊断为腰椎滑脱症,其中峡部裂型46例,退行性型29例。按照就诊顺序编为1-75号,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按就诊先后顺序分配,将患者分为A组,B组,C组各25人。A组:术后第3天下床活动,B组:术后3周下床活动,C组:术后6周下床活动。评价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段的VAS及ODI评分,术后椎间融合率、椎弓根钉松动及断钉率,术后短期相关并发症(包括:腹胀、便秘、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经方差分析和LSD法进行两两比较后,三组间术前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时间段VAS、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间术后VAS、ODI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A组分值降低最明显;三组术后VAS、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间术后腰椎功能改善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A组腰椎功能改善最佳根据改良Brantigan评分标准,术后6个月A组椎间融合率为58.33%(14/24),B组为52.17%(12/23),C组为54.17%(13/24)。三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9,P>0.05);末次随访时,A组椎间融合率为79.16%(19/24),B组为73.91%(17/23),C组为70.83%(17/24)。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450,P>0.05)。本研究末次随访共有18例患者椎间未融合,其中14例患者存在轻度腰部疼痛,4例存在中度腰部疼痛,予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止痛,疼痛明显缓解。术后随访示三组患者未发现椎弓根钉松动、断钉。三组患者术后短期并发症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A组发生率最低(P<0.05)。结论:腰椎滑脱行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后第3天在腰围保护及陪护的搀扶下下床活动可有效的减少术后疼痛,改善腰椎功能,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