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硬膜外患者自控分娩镇痛(Patient co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与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镇痛对足月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评估两者的镇痛效果,以期为分娩镇痛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行阴道试产的足月初产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本研究的产妇共401例,按患者意愿接受不同分娩镇痛方式进行分组,接受患者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PCEA)的产妇共136例(A组),要求行经皮神经电刺激分娩镇痛的产妇共142例(B组),要求不实施分娩镇痛的产妇共123例为对照组(C组)。每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体质指数(BMI)分类标准将入院时BMI≥30 kg/m~2的产妇分为肥胖组,BMI<30 kg/m~2的产妇分为非肥胖组,其中A组肥胖产妇26例(A1组)、非肥胖产妇110例(A2组);B组肥胖产妇21例(B1组)、非肥胖产妇121例(B2组);C组肥胖产妇17例(C1组)、非肥胖产妇106例(C2组)。分别比较三组及亚组产妇的一般情况指标(年龄、孕周、体重等),分娩期的各产程时限,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给予镇痛前、镇痛后30分钟、镇痛后1小时、宫口开全时VAS评分),分娩结局(经阴道分娩、产钳助产、缩宫素静滴、人工破膜、会阴切开、软产道裂伤、中转剖宫产),新生儿结局(新生儿阿氏评分、新生儿窒息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恶心呕吐、产时发热、导尿术、产后尿潴留、产后出血、羊水栓塞、运动阻滞评分)等相关指标进行评估。结果:1.三组及亚组产妇年龄、孕周、体重等一般情况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与B组第一产程时间较C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第二产程时间较B组、C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给予分娩镇痛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较C组低,A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较B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缩宫素使用率、会阴切开率较B组、C组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率A组低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镇痛前VAS评分、产后2小时出血量、产钳助产率、人工破膜率、软产道裂伤率、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后尿潴留、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羊水栓塞发生。4.肥胖组产妇A1组第一产程时间较B1组、C1组长,B1组较C1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B1组给予分娩镇痛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较C1组低,A1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较B1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缩宫素使用率、会阴切开率较B1组、C1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与C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中转剖宫产率低于B1组、C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与C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肥胖组产妇A2组与B2组第一产程时间较C2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B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第二产程时间较B2组、C2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B2组给予分娩镇痛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较C2组低,A2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较B2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缩宫素使用率较B2组、C2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2、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患者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与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用于足月初产妇均可缩短第一产程时间,且效果相当。2.患者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有较好的疼痛缓解效果,且可降低剖宫产率;两种镇痛方式均不增加产钳助产、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羊水栓塞、产后尿潴留、新生儿窒息等的发生率。3.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效果相对较差,但仍可明显减轻分娩疼痛,且不增加会阴切开率及缩宫素的使用。4.患者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用于肥胖产妇虽可能延长第一、第二产程时间,但仍有显著镇痛效果,可降低剖宫产率,无短期母儿不良影响,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