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流行菌株HlyA功能缺陷致非溶血表型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LER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第7次霍乱弧菌大流行期间,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产毒株的hlyA基因和溶血表型之间的关系,揭示在第七次霍乱大流行期间导致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产毒株溶血表型差异的原因。方法:对1961~2011年分离的294株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产毒株进行溶血表型验证,并从已有的全基因组草图中提取或扩增菌株hlyA基因,得到hlyA序列后进行进一步的序列分析。比较菌株溶血素基因hlyA的序列变异及不同序列型的分布,构建这些菌株的核心基因组进化树,分析非溶血株在进化分支中的分布及克隆化特征。并挑选85株实验菌株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分析。对部分菌株通过hlyA基因敲除、回补或高表达等方法研究hlyA基因对溶血表型的影响。并通过逆转录cDNA后进行qRT-PCR从而检测hlyA相对转录水平。借助超声破碎方法,检验实验菌株分泌溶血素是否受阻。最后综合分析讨论hlyA基因突变与O1群E1 Tor型霍乱弧菌产毒株溶血表型的关系,并初步解释了部分菌株溶血表型为阴性的产生原因。结果:1.294株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产毒株实验菌株中,hlyA基因携带率为100%。在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行背景下,我国第一个霍乱流行高峰期分离的60株菌株中,溶血表型均为阳性。第二个霍乱流行高峰期分离的75株菌种,45株为溶血阳性,30株为溶血阴性。第三个霍乱流行高峰期中分离的114株菌种共有64株为溶血阳性,50株溶血阴性。在随后的散发期,共收集到45株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其中26株为溶血阳性,19株为溶血阴性。2.通过与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产毒株标准株C6706的hlyA基因比对,将挑选的用于进一步功能研究的85株实验菌株分为ST.1-5共5种序列型别。hlyA基因为ST.1型菌株共37株。ST.2型hlyA基因与ST.1型序列相比、在1358位存在一点突变(胸腺嘧啶突变为胞嘧啶)。第七次大流行初期的菌株几乎全为ST.2型。ST.3型除在1979位存在一同义突变外,ST.2型相同。ST.4、ST.5型hlyA基因在1088-1091缺失了共四位碱基。另外ST.5型还具有ST.2型的点突变位点。3.ST.2型菌株分离时间为第七次大流行初期,且溶血表型全部为阳性。ST.1、ST.3、ST.4、ST.5型菌株分离时间较晚,且存在溶血阴性表型菌株。4.在中国第七次霍乱流行中,溶血素基因hlyA在第一次流行高峰期后,出现了明显的序列型转换。非溶血株主要出现在始于七十年代的第二次流行中,并成为多见的变异型。非溶血菌株分布在不同流行期和流行克隆中,没有形成单一的克隆化。但部分非溶血菌株克隆引起数年的流行扩散。5.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产毒株参照菌株C6706为溶血阳性菌株。敲除掉hlyA基因后失去溶血活性,将携带有hlyA基因的pBAD33表达质粒回补至缺失株后恢复溶血活性。6.克隆ST.2-ST.5型hlyA基因并回补至C6706缺失株中,CΔhlyA-C-ST.2、CΔhlyA-C-ST.3 溶血阳性,CΔhlyA-C-ST.4、CΔhlyA-C-ST.5 溶血阴性。7.12株ST.1型溶血阴性菌株(ST.1H-)中,7株细胞胞浆溶液溶血阳性、5株细胞胞浆溶液溶血阴性。将pBAD33-hlyA转至这12株ST.1H-菌株中,使hlyA在菌株内高表达。八株高表达后的ST.1H-菌株获得了溶血活性,还有4株仍为溶血阴性。超声破碎四株高表达hlyA的菌株后仍为溶血阴性的菌株,其细胞内容物溶液为溶血阳性。结论:在第七次全球霍乱大流行中,我国1961年开始发生霍乱流行后不久,就出现了非溶血表型的El Tor型霍乱弧菌流行菌株,并在此后的流行过程中溶血阴性菌株的分离比例逐渐上升。这一结果与之前报道的亚洲和美洲等地区的霍乱弧菌溶血表型变化相似,说明我国作为亚洲霍乱传播的一部分,也参与了大洲间、国家间的菌株传播。对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产毒株的hlyA基因测序和溶血活性分析、确定ST.2型hlyA基因是O1群El Tor型流行菌株中最常见的野生型hlyA基因,其他四种hlyA序列型是流行过程中基因突变形成。O1群El Tor型菌株的非溶血变异独立于基因组逐年累积的克隆进化,很可能是一种随机性较强的变异。多种因素影响霍乱弧菌流行菌株的溶血表型,其中hlyA基因内4个碱基的缺失突变导致了部分菌株呈现溶血阴性,另外,hlyA转录水平降低以及溶血素HlyA分泌受阻,也是造成菌株溶血阴性表型的原因,其中在非溶血菌株中hlyA转录水平降低相对更多见。本课题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菌株的非溶血突变提示了方向,hlyA基因转录调节以及在溶血素分泌缺陷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1.手足口样本的实验室诊断病例占临床诊断病例的比例较低,并且副肠孤病毒感染后的很多症状与手足口疾病症状相似,所以本研究对临床诊断手足口病例但是EV(-)的样本进行了 HPeV检测。2.尽管有证据表明HPeVs存在于各种严重的儿科感染性疾病中,但是在国内缺乏针对副肠孤病毒的监测。本研究建立副肠孤病毒的检测方法,弥补对副肠孤病毒监测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3.在中国,针
目的掌握我国成人不同特征居民睡眠时间和血压分布及高血压患病现状,为我国睡眠医学和高血压的研究提供流行病学参考数据;通过分析我国不同特征居民睡眠时间与血压及高血压患病的关联,掌握睡眠时间对血压及高血压的影响,为制定和评价高血压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项目调查数据。该调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
恰加斯病又名美洲锥虫病,是影响拉丁美洲地区公共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该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按伤残调整年计算可达疟疾的五倍之多。随着全球进程的加快,该疾病已由原本的流行地区(拉丁美洲地区)向非流行地区(如澳大利亚、非洲、亚洲等)扩散。目前为止我国还未发现有恰加斯病的报道,在我国共有两种锥猎蝽亚科-红带锥蝽和华锥猎蝽,其中,红带锥蝽已被证实可以作为恰加斯病传播媒介,因此,在我国,开展红带锥蝽展开相关研究调
研究背景:肠道病毒属隶属于小RNA病毒目(Picornavirales)下的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目前肠道病毒属包括15个组(Species),分别是肠道病毒A-L和鼻病毒A-C,共计200多个血清型,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是肠道病毒A-D和鼻病毒A-C,肠道病毒是引起人类弛缓性麻痹、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和儿童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重要的致病病原体。自从2008中国大陆建立起手足口
人腺病毒(humanadenoviruses,HAdVs)属于腺病毒科(Adenoviridae)的哺乳动物腺病毒属(Mastadenovirus),常引起群体暴发感染及流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常见病原体之一,有广泛的组织嗜性,可感染呼吸道、眼、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分为A-G种(species)或组(subgroup)
学位
背景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是由伤害性事件导致的急性神经损伤类疾病,具有突发性、高致残性、治疗费用高昂、康复时间长和转归效果差等特点,不仅会给个体的身心带来严重伤害,而且会对整个家庭、社区及社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TSCI是一种可预防的伤害性疾病,而制定预防性策略需要有效的疾病特征数据支撑。从全球范围来看,关于TSCI流行规模和救治成本的
背景:过去30年黑龙江省肺癌患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也是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高发地区之一。研究发现COPD与肺癌发病密切相关,但是揭示COPD和肺癌关联的传统流行病学研究很少考虑两种疾病的时空自相关。贝叶斯时空模型能同时分析疾病的时间效应、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更准确地估计疾病风险及与已知解释变
研究背景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目前有关小组活动长期效果评价的研究较为少见,小组活动长期效果尚不明确。对已有研究检索发现,多数研究报告了临床指标,对糖尿病预后不良事件报告较少,故本次研究将分两部分开展,通过系统综述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临床指标的长期影响,通过随访研究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预后不良事件的长期影响,以补充系统综述分析结果的不足。研究目的1.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
研究目的了解2017年10月~2019年6月河南省漯河市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ARI)病例的病毒性病原谱构成及其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分布特征,为SARI病例的临床诊治及其预防控制提供病原学依据。描述我国HMPV相关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临床特征;探究河南省漯河市流行的HMPV病毒基因特征以及基因变异变迁规律。材料与方法基于我国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