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组合空间结构体系——组合肋壳,由U型截面钢肋和浇注于其内的混凝土肋构成组合肋,以组合肋为支架浇注混凝土薄壳,最终完成组合肋壳施工。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建成构件依次作为后者施工时的模板和支架,避免混凝土薄壳施工中支模拆摸等繁琐工作,大大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是一种具有很好工程应用前景的新型壳体结构形式。为深入探讨组合肋壳的受力机理,弥补新型结构研究空白,本文依照施工先后顺序,分别对单根钢肋、组合肋及组合肋壳的受力性能、承载力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主要内容有:1.对单根钢肋圆拱稳定性及承载力进行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探讨了钢肋的稳定性,拟合了钢肋平面内屈曲和侧倾屈曲临界荷载计算公式。首次对U型截面钢肋圆拱进行分析,利用APDL语言,分别建立不带隔板、带隔板两种模型,对30种不同截面尺寸,180余例单根钢肋在平面内屈曲及侧倾失稳时的极限承载力、失稳形态进行了研究,考察隔板设置对钢肋受力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截面尺寸、半跨荷载作用以及初始缺陷对钢肋稳定性的影响,为全面了解钢肋圆拱力学性能提供了资料。2.对组合肋截面构件进行了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分析,推导了组合肋正截面受压、受拉和受弯时承载力计算公式。对组合截面承载力研究方法进行讨论,着重论述了非线性有限单元法与软件分析相结合的实用分析方法,并以标准混凝土抗压试块、钢筋混凝土梁及钢管混凝土短柱为例,进行验证。对组合肋截面构件在正截面受压、受拉、受弯三种不同受力情况进行有限元模拟,同时考虑几何、材料非线性影响,在有限元分析基础上,依据极限平衡理论,推导了组合肋截面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对不同混凝土强度下不同截面尺寸组合肋承载力进行参数分析,证明所推导的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可靠性。3.通过组合肋壳弹塑性分析,对组合肋壳承载能力、变形特点进行了全面探讨。采用更新拉格朗日格式,基于增量虚功原理建立了组合肋壳非线性增量平衡方程,利用空间梁单元和层合曲边壳单元,考虑组合肋与混凝土薄壳间的偏心影响,建立了组合肋壳刚度矩阵;研究了在自重和均布压力荷载作用下,组合肋壳内力分布特点、荷载传递方式、结构内部力流分布,以及材料进入塑性后,结构变形特点、内力分布特点等;最后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带肋壳受力性能进行比较。4.在组合肋壳稳定性分析中,探讨了结构的失稳形态和后屈曲特性,结论可供设计参考。提出线搜索和弧长法相结合的稳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典型例题进行验证;由组合肋壳受力全过程跟踪,判断结构稳定性,并对不同影响因素进行大规模参数分析,研究了不同肋格数、不同矢跨比、不同截面尺寸、不同边界条件及不同荷载作用下,组合肋壳极限承载力变化和失稳区域分布情况等,可供该新型结构设计参考。本文创新之处:1.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形式——钢—混凝土组合肋壳,对其承载能力、弹塑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全面研究,发现这种结构能克服混凝土薄壳施工繁琐缺陷,同时具有承载能力高,稳定性能优越等特点。2.通过对钢肋稳定性研究,分别拟合了单根钢肋平面内失稳、侧倾失稳时临界荷载计算公式,并对此进行检验,为U型截面圆拱临界荷载数值计算提供参考;对两种不同模型的钢肋极限承载力和失稳形态比较发现,带有隔板的钢肋承载力是不带隔板的2-3倍,在添加隔板后,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浇注过程中混凝土沿钢肋轴线下滑,同时可大大提高钢肋的承载能力;对承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钢肋板厚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其次是钢肋截面高度,宽度和隔板间距。3.在有限元模拟结果的基础上,根据极限平衡理论,推导出组合肋截面轴心受压、轴心受拉及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对组合肋三种受力状态下承载力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较好,两者相差仅2%左右,所提出的U型截面计算公式可为设计提供参考。4.组合肋壳弹塑性分析发现,经过组合肋壳中心的两条正交组合肋是重要传力构件,结构传力路线明确、流畅;钢肋不仅可以作为浇注混凝土肋模板使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结构的受力性能,调节组合肋轴向压力和弯矩变化幅度,可使结构内力分布趋于均匀,结构受力性能比钢筋混凝土带肋壳优越。稳定性分析发现在组合肋壳局部失稳后,承载能力仍有所提高,与网壳结构受力性能不同,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屈曲后强度,因此对于组合肋壳而言,取第一个临界点作为临界荷载是不合理的,应该考虑并充分利用结构的后屈曲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