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磁共振成像水脂分离(Dixon)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进一步探索该项技术及通过图像后处理软件获得的定量指标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拟通过分析不同影像学表现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各项实验室指标、脂肪分数的差异,以及脂肪分数与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疾病分期之间的相关性与治疗前后的差异,进一步研究脂肪分数联合血清碱性磷酸酶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质破坏预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磁共振水脂分离(Dixon)技术检查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共41例纳入本研究。按照患者Dixon表现是否正常将患者进行分组,Dixon表现异常的患者归为观察组,正常的患者归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分期、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骨髓瘤细胞百分比、β2微球蛋白、M蛋白、碱性磷酸酶等临床资料。应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对两次测量的FF值进行一致性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FF值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在全部及各分组患者中,分别比较FF与临床资料、疾病分期之间的相关性;在完成4周期完整化疗的13例患者中,统计其化疗方案及治疗后的临床资料,按照国际骨髓瘤工作组提出的疗效判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估,比较治疗前后的资料有无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FF、血清碱性磷酸酶对MM患者骨质破坏的诊断价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1例患者中,观察组29例,对照组12例,两组患者的β2微球蛋白浓度、M蛋白均较正常范围值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观察组患者血液β2微球蛋白浓度、M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FF值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观察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骨髓瘤细胞百分比、血钙、肌酐、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以及其他本研究中的临床资料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41例患者中,FF值与β2微球蛋白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57),FF值与血清碱性磷酸酶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31),与其他实验室指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在观察组及对照组中,分别对FF值及其他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时,没有发现显著相关性(P>0.05)。3.在41例患者中,将临床分期与FF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时,没有发现显著的相关性(P>0.05)。在观察组的29例MM患者中,R-ISS I期患者4例,II期患者16例,III期患者9例,R-ISS III期患者的FF值明显低于R-ISS II期患者(P<0.05),而R-ISS I期与III期,I期与II期之间的FF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S各期的FF值也无明显差异(P>0.05)。4.有13例患者顺利完成4周期治疗,治疗方案均包含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在内的三联化疗方案,不同的治疗方案均有效,复查影像学病灶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比较初诊时及治疗后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治疗后的骨髓瘤细胞百分比、血清中M蛋白、β2微球蛋白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FF值与治疗前相比较均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通过磁共振成像水脂分离技术这一影像学手段获得的定量指标脂肪分数(FF值)、血清碱性磷酸酶预测多发性骨髓瘤骨质破坏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987、0.734,敏感性分别为1.00、0.83,特异性分别为0.93、0.69,两者联合预测骨质破坏曲线下的面积为0.993,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0.97,且当FF值低于89.73、血清碱性磷酸酶低于72.35时,患者存在潜在的骨质破坏的风险。结论:1.β2微球蛋白浓度、M蛋白、FF值及碱性磷酸酶在影像学表现正常组及异常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Dixon的不同影像学表现能够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存在影像学表现异常的患者,往往病情相对较重。2.FF值与β2微球蛋白浓度、血清碱性磷酸酶及R-ISS分期之间有相关性,提示FF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分层,有指导预后的意义。3.治疗后患者FF值显著升高,骨髓瘤细胞百分比、血清中的β2微球蛋白浓度、M蛋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Dixon表现有异常的患者经过有效治疗后,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该技术有评估疗效的可能价值,可将FF值作为疗效监测指标之一。4.血清碱性磷酸酶联合FF值预测多发性骨髓瘤骨质破坏的价值高于单独应用FF值或血清碱性磷酸酶。当FF值及血清碱性磷酸酶低于临界值时,即使影像学没有异常表现,也有存在骨质破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