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应用及其抗震性能研究

来源 :福州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chenjiec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研究与应用获得很大发展,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设计思想和后张预应力施工技术的推广,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自80年代以来,已从单个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发展到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平板结构、框架结构、门式刚架、高层结构、空间结构及特种结构等。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地震设防区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对其抗震性能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况且福建省在推广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方面起步较晚,因此预应力技术水平还不很高,应用工程面积还不够多,不够广。以往的研究也表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具有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相近的延性,但其耗能能力随着预应力度的加大而有所降低,表现在滞回环的捏拢现象越来越明显。而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性能如何,却鲜见报道。因此,本文总结了目前人们对预应力结构抗震性能的一般看法,列举了几次强震中预应力结构的典型震害表现,计算得到了预应力结构设计反应谱的阻尼修正系数,提出了预应力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构造措施,供工程人员参考使用;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一般框架与扁梁框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破坏形态进行比较,还通过两种框架节点破坏形态对进行比较阐述了扁梁柱节点的受力过程并采用混凝土斜压杆模型和钢筋混凝土桁架模型共同作用的理论来分析扁梁柱节点内、外核心区的受力机理。本文的研究为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在地震设防区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