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测量远视性弱视儿童弱视眼的调节功能,包括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及止相对调节,比较轻、中度弱视眼、弱视治愈眼与正常眼之间调节功能的差别,探讨弱视眼调节功能及其与弱视程度及屈光度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远视性弱视儿童病例50人(92只眼),能配合检查,其中男23人,女27人,年龄为6~9岁(7.2±1.1岁),按照矫正视力将其分组,其中中度弱视组(A组,矫正视力0.2~0.5)26只眼,轻度弱视组(B组,矫正视力0.6~0.8)32只眼,弱视治愈组(C组,矫正视力≥0.9)34只眼。同期就诊正视健康儿童20人(40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9人,女11人,年龄6~9岁(7.6±1.2岁)。弱视组所有眼经1%阿托品眼水点眼3次/曰,连续3~4天,检影验光,复验后配镜,戴镜半月以上,单眼测量调节幅度(AMP),正相对调节(PRA)及调节灵活度。测量方法采用改良移近法测量调节幅度,负球镜递增法测量正相对调节量,正负球镜翻转测量调节灵活度。将A组、B组、C组及对照组的上述调节功能测量值分别进行组间对照比较。利用SPSS11.5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结果:1.弱视组中中度弱视A组AMP平均值为13.07±1.72D,B组AMP平均值为14.17±1.60D,C组AMP平均值为15.55±1.26D,正视组AMP平均值为16.09±1.11D,四组的AMP经正态分布检验均呈正态分布。对四组间AMP平均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AMP分别低于B组、C组及正视组,B组低于C组,也低于正视组,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C组与正视组无明显差异(P=0.25)。2.弱视组中中度弱视A组PRA平均值为-2.42±1.491),B组PRA平均值为-3.68±0.66D;C组PRA平均值为-3.97±1.00D,正视组PRA平均值为-3.67±0.64D,四组的PRA经正态分布检验均呈正态分布,对四组间PRA平均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B组,C组及正视组的PRA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而B组、C组及正视组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A组调节灵活度平均值为5.77±2.00次/分,B组平均值为5.13±1.67次/分,C组平均值为5.06±1.56次/分,正视组平均值为5.45±2.19次/分,对四组间调节灵活度平均值的两两方差分析,结果显示A组、B组、C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调节灵活度无明显差异(P=0.723)。4.弱视未治愈组(包括A组及B组)中AMP平均值为13.62±1.62D,矫正视力平均值为0.56±0.19,屈光度平均值为6.19±1.8D,对三者进行多元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MP与矫正视力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0.487,P=0.007),AMP与屈光度无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0.236,P=0.218)。
缔论:与正常眼相比,远视性弱视眼调节功能降低,弱视眼矫正视力越低,调节幅度越低,弱视治愈后调节功能可以改善。调节幅度与弱视程度有显著相关性。弱视治疗后期正相对调节量过高,提示眼调节处于低用状态,调节反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