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工程走廊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其本底生态地质环境脆弱,铁路建设中的路基工程、站场工程和隧道工程及衍生的工程迹地不可避免地使青藏工程走廊周边生态环境受损,并且由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特殊性、敏感性、脆弱性,铁路工程建设对高原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可能将远远超出铁路本身。因此,了解青藏工程走廊沿线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加强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土地荒漠化监测及其他专题信息提取需求多样化的情况下,利用遥感技术,及时准确的掌握其土地荒漠化变化规律,能为青藏工程走廊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等提供基础资料,为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提供数据信息支持。本文以2000年、2007年和2011年三期TM/ETM+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首先通过对原始数据的预处理,即通过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将所有遥感影像纳入统一的地理参考和物候框架基础内,并消除几何和辐射畸变,之后利用光谱混合模型提取土地荒漠化指标信息—植被覆盖度和土壤质地。在本文中,采取线性光谱混合模型与高斯混合密度模型对荒漠化指标信息进行优选。在青藏工程走廊沿线的土地荒漠化信息提取过程中,利用高斯混合密度模型提取的植被覆盖度信息和土壤质地信息,并采用沙地砂砾石比作为荒漠化程度分级的重要标准,进而得到研究区土地荒漠化结果。之后,基于CVA模型对青藏工程走廊沿线进行土地荒漠化变化分析,CVA可以确定两个时相间变化的方向和强度信息,利用方向信息可以确定变化的类型,对强度信息选取阈值则能对变化程度进行分级,最终得到基于CVA模型的变化结果。根据相关结果统计发现,青藏工程走廊5km范围内荒漠化总面积变化最为明显,青藏工程走廊的工程建设对周边植被产生了较大的扰动,且其作用距离主要集中在5km范围内。此外,本文还探索性的对青藏工程走廊沿线的沙源地信息进行提取,得到了沙源地分布图,由结果可以发现措那湖至格尔木市段是沙源地主要分布区域,其中措那湖地段是严重风沙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