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作为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意味着我国人民富裕程度将普遍提高、相对贫困将逐渐解决、生活质量将明显改善,社会充满活力,各方面制度建设也将更加完善。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把如何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社会保障体系设计的根本取向。另外,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表明我国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人们已将幸福美好作为其生活追求的新目标,幸福感指数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新指标。所以提升国民幸福感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国梦”有重要现实意义,这也使幸福感相关研究显得更为必要。
本文首先在结合现实背景与文献的基础上,界定相关概念并具体论述马斯洛需求层次及社会分层理论,为后文实证分析做好理论基础;其次,依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受访者基本情况、是否参与社会保险、阶层认同感及主观幸福感等问题;再次,构建出社会保险与居民幸福感关系的回归模型,判断居民参与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是否对幸福感的提高有显著影响,同时,引入阶层认同感作为中介变量,探究其是否在社会保险与居民幸福感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提升居民幸福感。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臻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的逐步扩大,国民幸福感显著提升,两者间存在显著地影响关系。其中,参与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能分别提升居民幸福感0.035与0.032个单位,阶层认同感在整个影响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即社会保险制度通过提高参与者的阶层认同感从而影响幸福感水平。
因此,为进一步提升国民幸福感,缓解新时代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中国的战略目标,本文提出以下几点针对性建议:一是发挥制度优势,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养老金水平,为提升居民幸福感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满足群众新需要;三是社会保障应克服“碎片化”模式,改善各省市间、城乡间、机构间制度和待遇差异现状,逐步实现整合,以实现社会公平,缓解阶层矛盾的现实目的;四是身体健康作为最能显著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个人特质因素,对幸福中国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亟需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发挥构建和谐幸福中国的基础作用。
本文首先在结合现实背景与文献的基础上,界定相关概念并具体论述马斯洛需求层次及社会分层理论,为后文实证分析做好理论基础;其次,依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受访者基本情况、是否参与社会保险、阶层认同感及主观幸福感等问题;再次,构建出社会保险与居民幸福感关系的回归模型,判断居民参与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是否对幸福感的提高有显著影响,同时,引入阶层认同感作为中介变量,探究其是否在社会保险与居民幸福感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提升居民幸福感。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臻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的逐步扩大,国民幸福感显著提升,两者间存在显著地影响关系。其中,参与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能分别提升居民幸福感0.035与0.032个单位,阶层认同感在整个影响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即社会保险制度通过提高参与者的阶层认同感从而影响幸福感水平。
因此,为进一步提升国民幸福感,缓解新时代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中国的战略目标,本文提出以下几点针对性建议:一是发挥制度优势,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养老金水平,为提升居民幸福感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满足群众新需要;三是社会保障应克服“碎片化”模式,改善各省市间、城乡间、机构间制度和待遇差异现状,逐步实现整合,以实现社会公平,缓解阶层矛盾的现实目的;四是身体健康作为最能显著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个人特质因素,对幸福中国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亟需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发挥构建和谐幸福中国的基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