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快速城镇化,乡村地域正经受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是乡村地域演变重要特征,如何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推动乡村有序转型,重塑乡村价值,把握乡村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土地利用作为乡村经济社会变革的空间投影,与乡村发展密切相关,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是破解乡村转型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本文以乡村转型与土地利用转型演变特征为主题,深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交互作用机理,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参考。大城市郊区因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土地利用主体类型复杂多变、土地利用变化剧烈、产业发展迅速等特点。以杭州市紫荆村作为案例区,以乡村转型与土地利用转型相关性研究为主题,沿着“理论框架—转型过程—交互作用—模式提炼—路径选择”的研究主线,采用自然断点法、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揭示不同时间尺度大城市郊区乡村转型演进规律,分析乡村土地利用转型传导机制,评价模拟土地配置方式与路径,优化乡村发展路径,并得出以下结论。2000年以来,紫荆村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形态持续转型,转型过程依次经历了初始阶段、发展阶段,目前处于稳定阶段。虽然乡村发展形态持续提升,但增速在不同阶段表现不同,总体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乡村空间形态、非农就业、人均收入等因素在2000—2018年增速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态势,而农户经营方式与村集体收入状况在研究期内增速逐步提高。紫荆村快速的乡村转型是外部市场需求、区域宏观政策等外部性条件引导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区位条件、管理主体组织能力、文化特质等内生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紫荆村土地利用持续转型,实际增长速度逐步加快,转型整体进程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呈现为耕地等生产用地持续下降,宅基地和旅游服务用地持续增加,占据主要部分的林地因竹笛产业的发展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土地经营方式等隐性形态呈多元化与复合化特征,土地利用效益伴随产业非农化进程逐步增加。可以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呈现多元化和复合化特征。乡村转型与土地利用转型相关程度较强,系统内各要素相关性程度呈现差异性。经济转型与土地利用显性形态变化关联度较高,而对隐性形态作用效果不强。乡村转型与土地利用转型是阶段性和周期性作用的结果,不同阶段乡村发展状态与土地利用配适状况不同,受外力作用加之互动协调状况决定了乡村发展方向。土地利用转型进程整体滞后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土地对乡村发展呈双向作用,一方面作为乡村发展重要因素,土地利用结构、利用效益不断变化促进乡村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过快的经济发展引导土地向经济效益高的类型转变,反馈到土地利用管理系统,管理系统制定策略控制非农发展速度,乡村经济发展速度减缓。针对不同阶段乡村发展状态与土地利用形态协调状况,分时段提出乡村发展路径选择。认为初始阶段应优化土地利用格局配置,保障重大基础设施用地,提高人口和产业集聚效应,避免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扰动;发展阶段适当增加建设用地规模,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整治土地环境,促进土地利用效益增加;稳定阶段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变,实施村庄生态修复,全面提升村庄环境,为新一轮乡村转型做好前瞻工作。通过理论逻辑演绎分析,结合典型案例实证分析乡村转型与土地利用转型演进过程,厘清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内外驱动力交互作用机理,研究分时段两者相关性程度,为乡村发展提供路径选择。处理好农民与土地、乡村振兴与土地供给的关系,将对不同时间尺度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科学路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