藓苓消银胶囊对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l0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复发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俗称牛皮癣,中医称之为“白庀”。在各型银屑病中,寻常型银屑病患病率占97.98%,目前仍无特效疗法。2007年1月~2008年2月,我们应用藓苓消银胶囊配合常规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179例,取得较好疗效。该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润燥等作用,具有疗效好、复发率低、副作用小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藓苓消银胶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79例,探讨藓苓消银胶囊治疗银屑病的机制,为藓苓消银胶囊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治疗四周后以PASI(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评分法进行评判;采用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观察藓苓消银胶囊配合常规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治疗病人(17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2例,年龄30.4岁±2.6岁,其中血热型58例,血虚型34例,给予常规治疗加藓苓消银胶囊;对照组87例,年龄32.3岁±2.9岁,其中血热型52例,血虚型35例,给予常规治疗;辨证治疗,疗程4周,通过PASI评分评定疗效,进行生化学积分。CRP测定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IL-6;利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平均水平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α<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可信度P<0.01。结果:组织病理可见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真皮毛细血管扩张,有较明显的单一核细胞浸润等银屑病样病理改变。治疗后,皮损组织病理明显改善,生化学积分评价也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显示,治疗后藓苓消银胶囊加常规治疗与单纯性常规治疗,治疗组PASI评分(1.80±0.84)明显低于治疗前(2.89±0.91)(P<0.01);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治疗组治疗前后为215.38±85.23、101.32±57.61,对照组治疗前后为208.78±107.65、135.97±78.26,两组间比较白介素6(IL-6)下降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9.3±4.57、3.57±6.75对照组治疗前后9.1±3.36、4.89±7.58.其结果显示治疗前后CRP水平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CRP值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血热型有效率(84.5%)和血虚型有效率(91.2%)均高于对照组的血热型(61.5%)和血虚型(68.6%)(P均<0.05)。随访1年后,治疗组复发率10.0%低于对照组39.3%(P<0.05)。认为银屑病血清IL-6、CRP含量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从而证明藓苓消银胶囊配合常规疗法治疗银屑病的疗效优于单用常规疗法,为藓苓消银胶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机制提供临床治疗依据。结论:1.藓苓消银胶囊配合常规治疗银屑病其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法,说明藓苓消银胶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肯定。银屑病患者血清IL-6、CRP监测结果与PASI积分呈正相关,其机制与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可能有关。2.治疗一年随访复发率,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明显提高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治疗效率,疗效确切。
其他文献
松鼠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sciuri)为少见的条件致病菌。国内有报道可引起脑膜炎,但引起人类胸腔感染尚未见报道。1997年7月我们从一例贲门癌术后感染患者的胸腔脓液中连续四次分离出松鼠葡萄球菌。一、
我科于2002年1月~2004年3月,收治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4例,均应用了自体微粒皮移植,异体大张皮覆盖,临床观察效果良好.
目的 分析益母草属4种植物nrDNA ITS序列,探讨其在益母草药材DNA分子鉴别中的作用.方法 对4种益母草属植物分别进行ITS序列的PCR扩增和测序,并运用CLUSTRALX和MEGA软件进行分
当代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领域突飞猛进,计算机行业正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中来。在经济上我国正加大力度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地通过科学技术来完善各个行业企业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