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工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不同程度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藻类异常增殖,造成大量水生物的死亡,干扰淡水和海洋生态平衡,破坏淡水及海洋渔业资源,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水污染治理的难题,其中有害藻类控制成为富营养化控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淡水水华的优势种随季节改变而发生变化:春季和秋季为绿藻(如小球藻),夏季为蓝藻(主要是微囊藻属),而赤潮藻的主要种类有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一般化学、物理、生物方法用于抑制藻类生长时,不易控制、成本较高、易破坏生态等,而开发高效、安全的抑藻方法成为富营养化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化感物质控制藻类爆发具有高效、快速、易控制、具选择性、无二次污染、对环境影响小等特点,从化感物质中筛选新的高活性抑藻物质已成为除藻剂研究的热点。化感作用和化感物质的发现为解决水污染,有效控制有害藻类滋生,恢复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国内外关于水生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较广泛,已发现几十种水生植物具有化感抑藻作用。这些主要是针对有害单胞藻,对有害丝状藻的化感研究较为罕见,这些单胞藻类的藻华通称“水华”,丝状藻的藻华俗称为“青苔”,丝状藻的大量繁殖对水体及水生生物造成一定危害。陆生植物生物量大,其次生代谢物质更加丰富,从目前植物抑藻研究来看,多种陆生植物具有良好的抑藻能力,有望成为抑藻领域另一研究热点。因此,寻找分泌高抑藻活性物质的陆生植物,分离其中的抑藻化感物质抑制有害藻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构建水体生态调控科学合理的模型,开发新型高效、生态安全健康的抑藻物质,充分利用植物资源进行水环境治理研究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撑。综上所述,化感抑藻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因此对比研究传统抑藻药物以及新型的化感物质,开发出生态安全的抑藻产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首先定量分析了水绵腐烂过程中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对水质及沉水植物的影响,接着在对比以往化学抑藻药品硫酸铜抑制水绵效果的基础上,研究了对羟基苯甲酸对水绵的抑制作用及毒性,最后研究了一些陆生植物浸提液中所含化感物质对水绵的生长抑制效应及毒性。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水绵腐烂过程对水质和金鱼藻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水绵腐烂过程中水体电导率增加,水体总氮、总磷、氨氮和磷酸盐含量也升高,一定程度污染了水体;水绵腐烂影响了沉水植物发芽与生存,对沉水植物生长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研究控制水绵的措施在水域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化学物质硫酸铜对水绵的抑制效果及其对斑马鱼的毒性结果表明:硫酸铜可使水绵叶绿素含量、蛋白浓度下降,造成水绵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合成受到抑制;水绵过氧化酶SOD应激性上升后降,说明水绵生长收到胁迫,从而通过SOD来清除过量活性氧;MDA含量上升,说明水绵细胞质膜发生严重氧化,受到破坏;CAT含量下降,说明胁迫已经超过了CAT清理过氧化氢的阈值;硫酸铜对水绵生长有抑制作用。硫酸铜为高毒化学物质,致使对水生物产生金属中毒,造成危害,破坏水生态系统,因此需要探寻低毒环保的技术方法抑制水绵。3.水生植物化感物质对羟基苯甲酸对水绵的抑制效应及其毒性结果表明:羟基苯甲酸在0.2g/L浓度时,既表现出良好的抑藻效果,又对金鱼藻生长不产生破坏作用,此浓度在毒性实验安全浓度63.78mg/L范围内,属于低毒性,因此,利用羟基苯甲酸抑制水绵生长有一定的潜在的研究价值,而对抑藻的实际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4.陆生植物抑制水绵生长的试验研究通过对三种陆生植物浸提液抑藻效果的试验分析与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樟枝、樟叶、柳枝、柳叶、松枝、松叶对水绵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试验发现这些陆生植物浸提液会使水绵颜色发黄,发生腐烂现象,显微观察显示叶绿体螺旋结构解体破坏,合成受到阻碍。在三种陆生植物树枝、树叶内所含化感物质作用下,水绵叶绿素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降低:与空白相比,柳叶浸出液处理的水绵叶绿素含量下降23%,其次为樟枝、松叶、柳枝、樟叶、松枝;柳叶浸出液处理的水绵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最大,为对照的53%,其次为松叶、樟枝、柳枝、松枝、樟叶浸出液处理组。各个处理组水绵MDA、SOD、CAT含量上升,柳树叶处理组对水绵的化感抑制效果最为显著,今后深入探寻与筛选分泌高抑藻活性物质的陆生植物,分离其中的抑藻化感物质,抑制有害藻类形成,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