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系法杂交稻育种和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是当前水稻遗传育种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环境敏感核不育系的育性光温反应型分类、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亚种间杂交稻超高产株型模式及超级杂交稻育种的亲本选配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分析环境敏感核不育系在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的稳定性,明确选育强杂种优势和理想株型相结合的亚种间杂交稻的亲本组配方式。 对101份环境敏感核不育系进行3光长(15.5、14.0、12.5h)×3温度(30.1、24.1、23.1℃)的人工光温处理并结合杭州自然条件下的分期播种,结果表明,96%的供试不育系的育性光温反应型可分为光周期敏感不育型、温度敏感不育型和光温互作不育型。在供试的粳型不育系中,光敏不育型、温敏不育型和光温互作不育型分别占32.3、9.7和51.6%,而在籼型不育系中,多数为温敏不育型和光温互作不育型(分别占籼型不育系的61.4和35.7%),没有一份被确认为光敏不育型。通过对不同纬度地区广州(23°08’N)、福州(26°05’N)、长沙(28°12’N)、杭州(30°19’N)、南京(32°N)和沈阳(41°49’N)的光温生态对光、温敏不育性的选择压的分析,发现对长日低温不育和短日高温可育光敏型不育系的选择压,没有一个地点是完全具备的。通过观察光敏不育系农垦58S与6个可育亲本杂交的分离世代的育性变化,发现F2群体的育性分布为连续性的曲线分布,从F2群体中的不育株衍生的F3株系的不育性多数遗传稳定。由于受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组合间及相同组合不同年份间的育性分离模式明显有异。研究结果从光敏不育的内在遗传特点和外界环境因素两方面揭示了改单一环境下选择为多点多环境下选择和在人工控制选择压下进行有目的的选择以及积极、稳妥开展两系法杂交稻育种的重要性。 通过对三系法亚种间杂交稻组合“协优 9308”和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组合“65396”(培矮 64Sffi32)和“65002”(培矮 64S193ll)的株型因于比较,认为穗粒兼顾、偏高秆抗倒、功能叶长卷挺立、后期活熟是实现单产 12than‘(800公斤/亩)以上的超高产杂交稻的理想株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因子配。提出构建中间偏舢型的广亲和不育系进行强杂种优势与理想株型相结合的超级杂交稻选育的设想。通过常规杂交与花药培养相结合,构建了中间偏舢型的野败型广亲和不育系和光(温)敏不育系及和粳交m2428/特青)DH群体。用典型的舢型保持系“协青早 B”和中间偏釉型的广亲和保持系“ 064B”与釉粳交 DH群体测交,以釉粳形态指数和舢(粳)型分子标记指数作为衡量舢粳属性的指标,对测交组合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株叶型构成因子与双亲的釉粳属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典型的釉型保持系“协青早B”相比,用具有粳型血缘的中间偏釉型广亲和保持系“ 064B”与舢粳遗传成份不一的和粳交 DH群体的测交组合表现出株高降低、生育期和叶片长度明显缩短,而产量保持相当水平;无论是用舢型保持系还是中间偏舢型保持系,当与其测交的父本釉粳形态指数大于15或粳型分子标记指数大于0石时,产量优势明显下降。结果验证了通过育成在分类学上属中间偏釉型的广亲和不育系,可以配制出产量潜力高、株叶型配置优良的超级杂交稻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