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群众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构成,马克思群众观传入中国后不断实现了中国化并指导了我国的革命和实践,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中,马克思群众观依然指导着我国应如何正确处理群众关系。本文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来考察和研究马克思群众观,力图实现对马克思群众观的历史考察、系统解读和当代价值研究。文章首先回顾了马克思群众观形成的哲学渊源,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西方启蒙思想家“民权”思想、德国古典哲学家“主体性”思想对马克思群众观的影响及马克思群众观对其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阐述分析了马克思群众观经过萌芽、发展及成熟,最终形成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历程。进而对马克思群众观的内容进行了研究。马克思立足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对“人民群众”给出了科学的阐释,他认为人民群众具有阶级性、组织性、世界性。指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同时也指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具有一定的制约性,虽然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力军,但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主客观条件的影响;群众作用的发挥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受到了社会形态局限性、社会变革局限性及群众的阶级局限性的影响,但总的趋势是范围越来越广,力度越来越大。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群众观在中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实现了两次飞跃,即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提出及“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在取得一定的成就的同时我国群众观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理论研究中历史多元论及新英雄史观严重背离了马克思群众观,它的出现有一定的原因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实践中人民群众主体意识不强、党员干部群众意识淡薄、部分干部工作作风不端,给党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树立并践行科学的群众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立场,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人民群众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