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与此同时生态退耕、灾害毁地和农业结构调整,又加剧了我国耕地的流失,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流失与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耕地作为制约未来发展核心要素,研究和分析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便有其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选择福州作为研究这一关系的案例,可以弥补我国各个尺度的研究中对福建市级区域研究的缺失;同时,对验证耕地相关理论的适用性、实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可以为同类地区如何更好地处理耕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以福州市为案例,分析福州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和耕地时空演变的特征,探讨区域内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及耕地占用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从发展趋势上看,福州市耕地变化与全国趋势一致。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福州市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耕地数量逐年递减,建设用地逐年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将从粗放的城市扩张向节约集约型转变。第二,从耕地的流动方向上看,福州市耕地的增减变化是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转变的。而耕地减少的主要流向是转变为建设用地,尤其是转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福州市耕地变化主要受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扩张、人口因素的影响,而受农业结构调整、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少。第三,福州市耕地占用与非农GDP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强脱钩、扩张负脱钩、衰退脱钩和弱脱钩四种状态。脱钩弹性曲线总体上表现出“W”型变化,呈现出畸形-理想-畸形-理想的周期性变化状态,反映了地方政府努力摆脱以牺牲耕地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第四,通过耕地变化与经济驱动模型的建立,拟合得到的最优化模型是耕地与城镇化率的二次项模型。通过该模型分析,发现福州市耕地面积的变化受城镇化率的影响最大,而随着人口城镇化的提升,耕地面积逐渐下降;当人口城镇化到达一定值后,耕地面积开始上升。通过土地集约建设,城镇化反哺耕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