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区功能置换式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来源 :山东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cum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组成要素,旧城区公共空间承载着居民日常公共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功能,是当前我国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传统大规模、粗放式的城市更新,导致旧城区公共空间出现功能结构单一、形态方案雷同、尺度不合时宜、配套设施落后、空间品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对旧城区的人居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与存量时代的步入,城市更新开始向“存量优化”转变。同时,国家政策的出台要求盘活存量用地、鼓励城市设计的开展,使得如何对旧城存量用地进行改造设计,成为现阶段旧城更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旧城区功能置换式公共空间作为对存量用地再开发的典型代表,也愈加成为一种建设趋势。以旧城区功能置换式公共空间为研究主体,通过对功能置换式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及国内外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相关的理论、实践研究的分析,归纳利用有机更新理论、行为心理学理论及城市色彩理论,明确旧城公共空间设计的复杂性。因此在现存旧城公共空间无法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情况下,引入功能置换的模式,通过新的功能元素的介入促进旧城区的自我调整,不仅更新了区域的使用功能,更是对旧城空间体系的整合。立足于旧城区功能置换式公共空间的特征及类型,分析其设计中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而受旧城区复杂城市环境的制约,使得城市空间的联系、旧城活力的激发、用地功能的完善、历史文脉的延续、就地材料的利用、实施成本的控制都成为功能置换式公共空间研究的重要方面。结合设计的关键问题及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功能需求,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旧城区功能置换式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研究,明确了宏观层面对城市整体的研究——运用“融合城市空间的整体性设计”策略,以城市用地功能定位和空间结构整体优化的具体手段协调整体城市空间、活化旧城衰败的区域;中观层面对场地本身的研究——以场地文化延续传承、使用人群需求植入和建筑实体风貌协调进行“解决使用功能的地域性表达”,主要表现在城市文化传承、场地特征延续,需求模式构建下的空间可达提升及合理尺度营建;微观层面对具体设计的研究——以就地材料保留利用和人性景观空间营造进行“考虑实施成效的适应性设计”,包括就地材料、地面铺装、景观小品、景观设施、植物景观等方面。最后结合平原县和谐广场南地块的实践案例,从用地功能定位、空间体系融合、场地特征保留、游园形态设计、建筑实体更新、材料循环利用、人性场所营造等方面进行策略验证,打造功能完善、具有活力的旧城区公共空间,希望以相关研究成果为旧城区功能置换式公共空间的研究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实行“1+1+1”校院合作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与9所医院共建“院中校”,积极进行特色文化建设。通过开展技能竞赛类、文体活动类、社会实践类、人文熏陶类、重大节
随着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旅游也逐渐从“奢侈品”转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变得越来越流行。旅游业不仅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因此,笔者就选取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旅游纪录片来进行模拟交传。该实践报告以《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纪录片模拟交传实践为依据,结合汉英口译的特点,以释意理论为视角,针对话语结构松散、即兴表达话语过多、话语成分省略等问题,并从释
纳入6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双侧颊黏膜为糜烂型扁平苔藓患者,以患者的一侧病损为试验组,患处涂抹曲安奈德口腔软膏,另一侧为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分别于初诊、第1、2、3、4周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分析初诊、首次诱导治疗后血小板(platelets,PLT)计数及其恢复时间对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的预后意义,探索预测儿童AML预后及生存的简单易行指标。方法本研究以2000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经骨髓细胞学、流式细胞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明确诊断的AM
茶镳子(Ribes L.)属植物属茶薦子科,又名醋栗。落叶,常绿或半常绿灌木。在全世界约有160多个种,我国共有茶薦子属植物59种30变种,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至东北。茶薦属植物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