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感叹标记“真”、“太”、“多”、“可”及其感叹句,从语义、句法和语用层面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它们的异同。在语义上,“真”、“太”、“多”、“可”各有侧重,“真”突显的是说话人对事物性状的确定语气,“太”突显事物性状程度和常态的关系,“多”和“可”的语义则较虚,它们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语用的层面上。“真”、“太”感叹句都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的自我感受或对事物的评价,但“真”感叹句重在突显其确定性,而“太”感叹句重在感叹程度的异常。“多”、“可”感叹句的表达意图都不在于评价,“多”感叹句是说话人试图通过对事物的评价,引发听话人共鸣,“可”感叹句是说话人将对事物的评价传达给听话人,意图在于传达新信息。“真”、“太”、“多”、“可”感叹句不同的表达功能,决定了它们使用时也有不同的语用特点。“真”、“太”感叹句可以不依赖听话人而存在,而“多”、“可”感叹句则强制要求听话人出现。“真”、“可”感叹句只能进行事实感叹,而“太”“多”感叹句还可对假设的推断进行感叹。说话人使用“多”感叹句进行表达时,往往有言外之意,其语用意图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做进一步推导。通过对留学生习得偏误的考察,我们发现“真”、“太”、“多”、“可”感叹句的语用特点和差异是学习的难点所在,但在现今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这一方面涉及较少,比较薄弱。针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整体认知模式,进行认知性教学。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