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首先对微创逆行髋臼前柱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参数进行数字化测量,为临床置钉提供依据,再初步探讨三维数字规划在导航下经皮髋臼前柱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为逆行髋臼前柱螺钉的快速、精准、安全置入提供一种辅助手段。方法第一部分:收集我院完整成人骨盆CT扫描数据男女各15例(男女各30侧半骨盆),从PACS系统中以DICOM格式导出数据,再导入Mimics计算机辅助外科软件,通过阈值分割、区域增长等功能重建骨盆三维模型。以虚拟的圆柱体代替螺钉,模拟手术逆行置入髋臼前柱虚拟螺钉,调整好螺钉位置后测量螺钉长度、进钉点、进钉方向;通过软件的重切割功能,制作35层髋臼前柱系列截面,测量截面中螺钉所通过位置(即钉道)的直径。第二部分:依据制定的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收治25例采用导航下经皮逆行髋臼前柱螺钉内固定治疗的累及前柱的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为21~66岁;根据术前是否应用三维数字规划分为两组,A组:采用导航结合三维数字规划,共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38.3±12.1)岁;B组:采用单纯导航,共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40.1±13.8)岁。A组患者依据解剖测量的方法进行三维数字规划,利用Mimics计算机辅助外科软件,通过阈值分割、区域增长等功能重建骨盆三维模型,模拟手术逆行置入髋臼前柱虚拟螺钉,设计进钉路线,测量螺钉进钉点、进钉方向以及钉道最窄处直径,为导航下经皮逆行置入髋臼前柱螺钉提供参考数据。B组患者术前行常规检查,单纯在导航下经皮逆行置入髋臼前柱螺钉。比较两组患者的前柱螺钉置入的时间、出血量、透视次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Majeed骨盆骨折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第一部分:髋臼前柱可置入螺钉的最大工作长度男女分别为(119.79±8.71)mm、(104.10±5.84)mm;进钉点(P)到耻骨上支上缘(A)、耻骨联合(B)的垂直距离男性分别为(19.69±2.79)mm、(18.80±3.35)mm,女性分别为(18.27±2.13)mm、(22.92±3.34)mm;螺钉与冠状面、矢状面、横切面的夹角男性依次为(16.18±5.37)°、(41.76±4.78)°、(43.30±5.55)°,女性依次为(17.16±5.53)°、(43.12±3.90)°、(41.36±4.59)°;螺钉长度和PB男女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钉方向和PA男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柱钉道最狭窄处位于第5层,该层截面中钉道直径男女分别为(11.43±1.24)mm、(8.75±0.95)mm,男女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25例患者术后获得3~12个月(平均7.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螺钉穿出骨皮质或误入髋臼的情况,末次随访时X线示螺钉无松动、脱出或断裂。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医源性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A组和B组患者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4.1±2.6)ml、(15.4±2.0)ml,骨折复位优良率分别为83.3%(10/12)、84.6%(11/13),末次随访时Majeed骨盆骨折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1.7%(11/12)、84.6%(11/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平均每枚前柱螺钉置入时间为(22.2±3.1)min少于B组的(28.8±4.2)mi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中前柱螺钉置入的平均透视次数为(24.8±3.4)次少于B组患者的(30.8±5.2)次,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解剖测量和三维数字规划可使微创逆行髋臼前柱螺钉的置入更加快速、安全、精准,能够减少螺钉置入时间以及透视次数,临床效果更好,是逆行髋臼前柱螺钉置入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