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肺癌病理类型中最常见是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绝大多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确诊时已经发生转移,失去了最佳的手术机会。目前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仍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为主,但其副反应大、治疗缓解后易复发、总体生存时间短,致使多数患者选择放弃治疗,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为此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副反应少,疗效确切,让NSCLC患者重拾希望,但临床上往往会出现分子靶向药物原发性耐药或者使用靶向药物治疗10-16个月出现继发性耐药现象。除了继发二次突变引起耐药外,国内外均有研究显示BIM基因缺失多态性与靶向药物在EGFR基因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耐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不足,本研究拟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BIM缺失多态性与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靶向药物疗效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7年01期)、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Wang Fang),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7年01月,收集关于BIM缺失多态性与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靶向药物疗效关系的对照研究。对符合各方面条件的研究文献采用优质的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相关数据后使用RevMan 5.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1381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示:BIM基因野生型组客观反应率高于BIM基因缺失多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2,95%CI(0.26,0.66),P<0.0002];BIM基因野生型组疾病控制率高于BIM基因缺失多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5,95%CI(0.25,0.82),P=0.010];BIM基因野生型组无进展生存期高于BIM基因缺失多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72,95%CI(0.54,0.96),P=0.03];BIM基因野生型组总生存期高于BIM基因缺失多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89,95%CI(1.30,2.74),P=0.0008];BIM基因野生型组不良反应(皮疹)与BIM基因缺失多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7,95%CI(0.63,2.57),P=0.50];BIM基因野生型组不良反应(腹泻)与BIM基因缺失多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1,95%CI(0.50,2.06),P=0.97]结论:NSCLC患者的BIM基因缺失多态性与其使用EGFR-TKIs治疗的低ORR,DCR,PFS和OS显著相关,提示BIM基因缺失多态性可能是致使靶向药物对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耐药的原因,BIM基因缺失多态性可作为EGFR-TKIs的临床疗效及肺癌预后的预测因子。然而,受纳入文献质量及BIM基因缺失多态性组数量较少、病理类型、肿瘤分期、EGFR基因突变亚类型、吸烟状态等可能原因影响,应进行更大的样本量、更细化的分组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以验证我们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