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明代中叶的文坛上,吴中文学是一支重要力量。吴中文学一般被视为地域文学,人们在叙述文学史时往往会忽略她的存在。其实,吴中文学乃中国文学史发展之必然结果。其价值也不局限于地域文化,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方面军。在中国古代,文学实际上在沿着两条路线发展:一条是据守政教传统的古典主义文学,另一条则是以个人生活和个人情趣为中心的世俗化文学。中唐以后,后一种文学势力逐渐强大,发展到元明,形成了强大的世俗化倾向,诗文作家们将大部分注意力投射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情感。明代吴中派的文学活动正是这股潮流的中坚力量。其主要人物有杜琼、沈周、吴宽、王鍪、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蔡羽等。与传统的文人相比,吴中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再以依附帝王的政治功业为自己唯一的人生价值归宿。而是关注自己和家乡的生活状况,他们多从自己的角度观察时政。在学术上,他们继承着传统经学的治学方法,反对易简,反对虚谈。主张综博,注重实用;在实践中,反对玄虚,注重具体感受。因而在文学态度上,吴中作家一改以往文学依附于政教,服从于政治话语的传统,一改南宋以来尊崇盛唐李杜的风气,更推崇王、孟、韦、柳,并且沿着王孟韦柳的道路,注重自身日常生活的感受,甚至沉醉于世俗情感的享受,对晚明文学产生重要影响。在明代中叶的文坛上,吴中文学并非七子派的附庸,而是与七子派相对的、代表着另一大文学史线索的独立派别。本文着重讨论了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的思想性格和文学创作。祝允明有官宦家庭背景,然而处于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他最终倾向于世俗生活。祝允明喜理论思辨,探幽发微,常常对正统观念进行深入的批判,并具有异端色彩。唐寅,是一个市井文人,一个被主流体制抛弃的人。他能够立于体制外,对主流观念进行尖锐的嘲讽。他几乎越过了传统的伦理观和古典主义文学观,站在纯市民的视角审视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价值体系。他不仅在文学上对传统形成突破,在价值观上也偏离了主流观念。吴中文风的市民特色,于唐寅表现得最突出、最彻底。文徵明是吴中士人文化性格的主要代表,诗风淡雅清秀,文风平和。人品纯正,柔中有刚。主吴中文坛数十年,不盲目跟风,亦不拉帮结派。兼取诸家之长,以为己用。文徵明的意义,在于显示出吴中文风顽强的生命力和特殊的凝聚力。徐祯卿诗歌创作和诗学思想在明代诗坛上享有崇高地位。他早期是吴中派的重要成员。诗歌创作秀出吴中,《谈艺录》亦为吴中派诗学理论之结晶。进京后,进入七子集团,诗风有所改变,但仍然保持自己的风格,最终与李梦阳、何景明形成鼎足之势。他与李梦阳的争论潜藏着中国文学内部变动的玄机,代表了古典主义文学观与世俗文人文学观的对立。吴中文学不是以政教为核心的古典主义文学的典范,而是以人的日常生活为核心的世俗化文学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