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肝癌肝切除术指征的探讨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zhangs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病死率第五位的常见恶性肿瘤。肝切除术仍是目前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多发性肝癌肝切除指征仍不明确。肝切除术对多发性肝癌应用方面的限制性主要考虑到手术前疗效及手术安全性两个方面。因此,将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相结合探讨多发性肝癌的手术适应证,从中筛选出能从外科治疗确切获益的亚组病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我们对第二军医大学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513例多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了多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了以术前资料为基础的可对多发性肝癌术后生存风险进行预测的评分系统,根据此系统可较准确地筛选出某些适合肝切除术的多发性肝癌亚群。研究方法:1、病例资料我们研究分析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1996年至2008年间共543例根治性切除的多发性肝癌患者。经过排除标准后筛选后,共513例多发性肝癌纳入研究。2、手术方式为保留较多的肝实质,肝癌多发病灶在同一肝段或肝叶内时,在评估残留肝脏可能良好代偿的前提下,作en-bloc的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若多发病灶在不同的肝叶内时,则分别予切除,并尽量保证切缘至少1cm。3、随访所有病例术后均进行标准化随访。随访终点时间为2010年8月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4、统计方法使用Kaplan-Meier计算术后复发率、生存率;使用Log-rank比较各组病例术后复发和生存的差异;使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C-index比较各个肝癌分期系统的等级效价。研究结果:1、临床病例特征本组中肿瘤数目2个有290例,3个有134例,4个有54例,大于4个有34例。BCLC分期A期95例,B期418例。2、复发和生存情况全组患者的1、3、5、10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44.4%、67.0%、76.6%、90.6%。术后1、3、5、10年生存率为80.9%、52.6%、37.0%和25.9%。3、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数目>3个、直径和>8cm与直径比>6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直径比>6、直径和>8cm与HBsAg阳性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4、多发性肝癌预后评分系统我们建立了多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测总体生存的评分方法:肿瘤数目(>3 =1;≤3 = 0)+2×直径和(>8cm = 1;≤8cm= 0)+直径比(>6 = 1;≤6= 0)。简称为“EHBH score”。5、本评分方法的科学性验证:与现有临床分期系统的比较我们采用C-index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准确性最高的是EHBH score(0.700),其余几个分期预测总体生存的准确性依次是TNM 6th(0.658)、BCLC(0.560)、CLIP(0.552)、JIS(0.524)。6、根据评分系统定义适合肝切除的亚组EHBH score为0分时,病人的1年、3年、5年生存率为72.4%和51.0%,1分时为54.6%和40.1%, 2分为46.3%和35.7%。研究结论:总之,某些亚组的多发性肝癌患者适合肝切除术并能够有长期生存获益;我们主张在肝功能储备良好的条件下推荐对EHBH 0-2分的多发性肝癌病人实施肝切除术。
其他文献
胆管癌是临床相对少见的一种病,主要以黄疸症状入院,同时多合并有高热,消瘦,往往早期难以发现,故当患者出现症状前来就诊时,肿瘤多已经处于晚期,手术效果不良,预后差,因此对
<正>唐代有"世南"(虞世南)、"褚氏"(褚遂良),二者所见仅是摹刻的;还有"三藐毋驮"(梵文,太平公主用)、"永存珍秘"(王涯用)等印。北宋有苏耆、苏舜钦的"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
目的P13K是许多生命活动中关键的信号分子,在很多肿瘤中均表达异常,被认为是肿瘤细胞存活的首要通路。它不仅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而且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本研究通过PI3K
目的:探讨姜黄素衍生物——联氨基姜黄素(HC)通过抑制STAT3信号通路,对两种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以人类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和MCF-7为研
公安院校肩负着培养人民警察的使命,警务化管理被认为是实现这一使命的有效管理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高科技犯罪频发,对警察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新形
城市群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城市群总体格局形成起到了引领作用,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关注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结合点的喀什城市圈,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