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作为人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传统的艺术教育往往倾向于注重显而易见的艺术技能或者是作品效果,忽视了在艺术的教育过程中的思维认知的发展。本研究“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将“工作室思维”(Studio Thinking)作为一种艺术学习的语言,强调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教授艺术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随着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以教授思维为目的的艺术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估上的理论与实践变革。首先,本文梳理了“工作室思维”研究发展脉络,并对其相关理论背景、内涵和特征进行解读;然后,结合有关工作室思维的教育方法与实践案例进行分析阐述,构建“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学计划框架及实践案例;最后,从我国艺术教育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育的实施理论与方法,为发展以思维培养为目标的艺术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梳理国内外“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和思维培养”、“工作室思维”的文献综述,分析学界的研究现状,并将本文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是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育的发展背景,详细论述“工作室思维”的发展背景和历程,旨在说明“工作室思维”的发展阶段受到艺术教学对于思维价值的影响。第三章是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分析工作室思维背后蕴含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向思维中心的转变,认知科学对工作室思维的理论支撑以及艺术教育领域对思维价值的认同。第四章是工作室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解读,探讨了工作室思维中的“工作室思维习惯”(Studio Habits of Mind)和“工作室结构”(Studio Structures)的含义以及课程呈现方式,总结工作室思维蕴含“工作室作为一种学习环境”、“与培养21世纪技能相契合”、“作为一种新型评估方式”和“多元化学科教学实施”的特征。第五章是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分析基于“大概念”(Big Ideas)和“艺术行为教学”(Teaching for Artistic Behavior,简称 TAB)的艺术实践模式,重新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学计划框架与实践案例,便于国内实施工作室思维教学实践。第六章是启示与反思,笔者提出国内实施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育在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使用范围存在的困难与挑战,最后总结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育在思维培养的价值、工作室思维的语言策略、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评估方式、师生角色转变以及课程教学环境设计的启示与反思。